孔子的政治觀和人生觀
作者:楊伯峻
來源:節選自《楊伯峻學術論文集》,楊伯峻 著
孔子的政治觀和人生觀
在春秋時代,除鄭國子產(chan) 等幾位世卿有心救世以外,本人原在下層地位,而有心救世的,像戰國時許多人物一般,或許不見得沒有,但卻沒有一人能和孔子相比,這從(cong) 所有流傳(chuan) 下來的曆史資料可以肯定。在《論語》一書(shu) 中反映孔子熱心救世,碰到不少隱士潑以冰涼的水。除長沮、桀溺外,還有楚狂接輿、荷蓧丈人、石門司門者和微生畝(mu) 等等。孔子自己說:“天下有道,丘不與(yu) 易也。”石門司門者則評孔子為(wei) “知其不可而為(wei) 之”。“知其不可而為(wei) 之”,可以說是“不識時務”,但也可以說是堅韌不拔。孔子的熱心救世,當時未見成效,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這裏不談。但這種“席不暇暖”(韓愈《爭(zheng) 臣論》,蓋本於(yu) 《文選》班固《答賓戲》)、“三月無君則吊”(《孟子•滕文公下》)的精神,不能不說是極難得的,也是可敬佩的。
孔子的時代,周王室已經無法恢複權力和威信,這是當時人都知道的,難道孔子不清楚?就是齊桓公、晉文公這樣的霸主,也已經成為(wei) 陳跡。中原各國,不是政權落於(yu) 卿大夫,就是“陪臣執國命”。如晉國先有六卿相爭(zheng) ,後來隻剩四卿——韓、趙、魏和知伯。《左傳(chuan) 》最後載知伯被滅,孔子早“壽終正寢”了。齊國陳恒殺了齊簡公,這也是孔子所親(qin) 見的。在魯國,情況更不好,“祿之去公室五世(宣、成、襄、昭、定五公)矣,政逮於(yu) 大夫四世(季文字、武子、平子、桓子四代)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而處於(yu) “陪臣執國命”時代。在這種情況下,中原諸國,如衛、陳、蔡等,國小力微,不能有所作為(wei) 。秦國僻在西方,自秦穆公、康公以後已無力再過問中原的事。楚國又被吳國打得精疲力盡,孔子僅(jin) 僅(jin) 到了楚國邊境,和葉公相見。縱然有極少數小官,如儀(yi) 封人之輩讚許孔子,但在二千多年以前,要對當時政治實行較大改變,沒有適當力量的憑借是不可做到的。孔子徒抱大誌,感歎以死罷了。
孔子的政治思想,從(cong) 《堯曰篇》可以看出。我認為(wei) 《堯曰篇》“謹權量,審法度”以下都是孔子的政治主張。然而度、量、衡的統一直到孔子死後二百五十八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中國後才實行。孔子又說,治理國家要重視三件事,糧食充足,軍(jun) 備無缺,人民信任,而人民信任是極為(wei) 重要的。甚至批評晉文公伐原取信(見《左傳(chuan) •僖公二十六年》)為(wei) “譎而不正”。孔子主張“正名”,正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當時正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孔子的政績表現於(yu) 當時的,一是定公十年和齊景公在夾穀相會(hui) ,在外交上取得重大勝利;一是子路毀壞季氏的費城,叔孫氏自己毀壞了他們(men) 的郈城,唯獨孟氏不肯毀壞成城(《左傳(chuan) •定公十二年》)。假使三家的老巢城池都被毀了,孔子繼續在魯國做官,他的“君君,臣臣”的主張有可能逐漸實現。但齊國的“女樂(le) ”送來,孔子隻得離開魯國了。孔子其他政治主張,僅(jin) 僅(jin) 托之空言。
孔子還說:“如有用我者,吾其為(wei) 東(dong) 周乎!”孔子所謂“東(dong) 周”究竟是什麽(me) 內(nei) 容,雖然難以完全考定,但從(cong) 上文所述以及聯係孔子其他言行考察,可以肯定絕不是把周公旦所製定的禮樂(le) 製度恢複原狀,孔子知道時代不同,禮要有“損益”。他主張“行夏之時”,便是對周禮的改變。所謂夏時是以立春之月為(wei) 一年的第一月,周的曆法是以冬至之月為(wei) 一年的第一月。夏曆便於(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周曆不便於(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從(cong) 《左傳(chuan) 》或者《詩經》看,盡管某些國家用周曆,但民間還用夏曆。晉國上下全用夏曆。所謂周禮,在春秋以前,很被人重視。孔子不能拋棄這麵旗幟,因為(wei) 它有號召力,何況孔子本來景仰周公?周禮是上層建築,在階級社會(hui) ,封建地主階級無妨利用奴隸主階級某些禮製加以改造,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不能說孔子要“複禮”,要“為(wei) 東(dong) 周”,便是倒退。他在夾穀會(hui) 上,不惜用武力對待齊景公的無禮,恐怕未必合乎周禮。由此看來,孔子的政治主張,盡管難免有些保守處,如“興(xing) 滅國,繼絕世”,但基本傾(qing) 向是進步的,和時代的步伐合拍的。
至於(yu) 他的人生觀,更是積極的。他“發奮忘食,樂(le) 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他能夠過窮苦生活,而對於(yu) 不義(yi) 的富貴,視同浮雲(yun) 。這些地方還不失他原為(wei) 平民的本色。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