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宇 著《麵向教化的經學:劉沅經學思想研究》出版暨緒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4-11-02 17:58:28
標簽:

戴森宇 著《麵向教化的經學:劉沅經學思想研究》出版暨緒言


書(shu) 名:《麵向教化的經學:劉沅經學思想研究》

作者:戴森宇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時間:2023年12月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是關(guan) 於(yu) 巴蜀大儒劉沅(1768—1856)的研究專(zhuan) 著。劉沅被後世尊稱為(wei) “川西夫子”。作為(wei) 一位生活於(yu) 樸學昌盛時期的儒家學者,他卻以宋學方法解經;作為(wei) 遠離當時學術中心的一鄉(xiang) 善士,卻為(wei) 了“回歸孔孟”,以一己之力完成對儒家所有經書(shu) 的重新注解;作為(wei) 一名胸懷天下的道德君子,他將畢生心血獻給腳下的土地和普通士人民眾(zhong) ,成為(wei) 揚慈善、興(xing) 文教的一代師儒。本書(shu) 旨在通過深入研究能反映清儒劉沅學術思想的經學著作,來為(wei) 劉沅及劉門的學術正本清源,並呈現劉沅經學思想的整體(ti) 麵貌以及挖掘出潛藏在各部經解中的一以貫之的解經理念和邏輯。本書(shu) 亦對當前流行的幾種對於(yu) 劉沅及其學術的認知和看法多有辨析,也對劉沅“三教同源”的觀念進行了義(yi) 理上的深度剖析。

 

【作者簡介】

 

戴森宇,四川師範大學文學學士,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碩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為(wei) 四川大學哲學係副教授,四川省中國哲學史研究會(hui) 理事。主要從(cong) 事明清哲學、近現代中國哲學、中日思想比較、巴蜀思想文化等領域的研究,尤其重視探討中國哲學話語的內(nei) 涵和經典文本義(yi) 理的再詮釋。目前發表《“本體(ti) 之寂”與(yu) “本然之寂”——中日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寂”論》《道在親(qin) 民: 中國古代學術思想興(xing) 衰主導因素的思想史考察》等論文十餘(yu) 篇。

【目錄】

 

緒   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經學不離人倫(lun) 教化

         ——劉沅經學思想的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第二節 劉沅及其學說的研究史回顧

第三節 先行研究評述

 

第二章 劉沅學術思想的淵源及其命運——兼談槐軒學走向衰落的幾個(ge) 原因

第一節  引論

第二節  易學為(wei) 主的家學淵源

第三節  與(yu) 丹道結緣

          ——命運與(yu) 學術的轉折

第四節  師儒身份,麵向教化

第五節  學教並行,教代學興(xing)

第六節  與(yu) 主流相悖的思想主張

            ——對理學的批判及對漢學的否定

第七節  蜀地學風的轉向

 

第三章 劉沅經解著作概述 

第一節  經著概況

第二節  “恒”之釋義(yi)

第三節  經書(shu) 選擇與(yu) 參考底本

 

第四章 劉沅的解經原則及其背後的重要理念

第一節  引論:經書(shu) 與(yu) 聖人

第二節  “以聖人之道定百家”的解經原則

第三節  清代經學漢宋關(guan) 係的再討論

第四節  劉沅經解原則背後的三個(ge) 重要理念

 

第五章 劉沅經解體(ti) 例的基本特點

第一節  辨理精詳

第二節  一體(ti) 通貫

第三節  注重辭氣

 

第六章 對宋明理學的反思與(yu) 糾補——劉沅經解中的儒家義(yi) 理與(yu) 三教融通論

第一節  明清之際理學的境遇與(yu) 反道統思潮

第二節  身心性命之理

            ——“先天後天說”框架下的理學本體(ti) 論省思

第三節  存養(yang) 省察之功

            ——存心養(yang) 性即存神養(yang) 氣

第四節  返歸聖經,糾補理學

 

附  論

劉沅經解中的“親(qin) 民”與(yu) “師儒”

 

結論
附錄一 

清處士劉止唐先生墓誌銘

 

附錄二 

槐軒部分師友、後學的介紹與(yu) 相關(guan) 記載

 

參考文獻

 

後   記

 

【緒言】

 

劉沅是清嘉道間一通儒。其一生踐履儒者教化之責,並以一己之力遍解群經,力避空疏與(yu) 私見,兼融佛老,唯求合於(yu) 聖人之道,形成了自己的經學詮釋特色,可謂清代思想史上的一顆遺珠。由於(yu) 種種原因,劉沅的身份自近代以來說法不一,近年來學界才肯定其儒家學者的身份。這種身份定位上的模棱兩(liang) 可,正是對作為(wei) 劉沅學術思想核心的經學思想未能明通所致。目前關(guan) 於(yu) 劉沅經學的研究文獻無論是針對單經的還是從(cong) 整體(ti) 論述的,都還停留於(yu) 淺層的介紹分析,劉沅經學思想的研究工作尚未全麵鋪開。

 

劉沅學術創作的高峰期正值乾嘉樸學由盛而衰的階段,遠離當時學術中心的劉沅以畢生精力投入儒家民間教化事業(ye) 當中,並在此過程中完成了對儒家幾乎所有經書(shu) 的重新注解工作。其注經以漢宋兼采為(wei) 特色,見解多有獨到之處,可以說其全部學術思想都蘊含在他的經解中。同時,劉沅的經學也是整個(ge) 清代蜀學的一大關(guan) 節,對近代蜀學影響甚深。本書(shu) 以問題為(wei) 導向,立足文獻,結合時代背景與(yu) 學術史,對劉沅經學思想作係統全麵的梳理和探究,希望能以此促進劉沅學術思想獲得學界應有的重視,更為(wei) 近代蜀學研究補上一塊重要的思想資源。

 

全書(shu) 主體(ti) 部分分六章,大旨如下:第一章是導論,包含研究綜述。鑒於(yu) 劉沅及其學說湮沒不彰百有餘(yu) 年,本文的研究綜述首先對劉沅研究百年曆史作簡單回顧和梳理,把劉沅學術的研究與(yu) 傳(chuan) 播分成四個(ge) 階段,即“整理傳(chuan) 播期”“學說廣布期”“‘教主說’主導期”和“師儒正名期”,以求明晰劉沅事跡及其學說的認知史與(yu) 接受史。第二部分再對當前研究中典型的觀點如“新理學”“新心學”“三教合一”等進行述評。

 

第二章的重點是通過對體(ti) 大思精的劉沅及其槐軒學說為(wei) 何百年來湮沒不彰的思考和探究,了解劉沅及其學說所經曆的內(nei) 部學術通俗化、宗教化,以及其主張不偏宗漢宋,又受蜀地學風的轉變等外部影響,最終導致沒落的原因。並通過這種方式展開對劉沅學術背景與(yu) 思想淵源的全方位探求。

 

第三章通過解釋劉沅《十三經恒解》之“恒”的含義(yi) 一窺劉沅經解之目的。而後通過對體(ti) 例、經書(shu) 選擇、所參底本的梳理辨析,初步了解其經解基本情況和經學觀。尤其是對劉沅經解所參取底本的考察,明確經解底本主要以朱子及其後學的經解與(yu) 清代的官方禦纂注疏為(wei) 主。

 

第四章提出劉沅“以聖人之道定百家”的解經原則,以及支撐這一原則的三大解經理念,並通過對清代漢宋關(guan) 係的再討論,證明清代漢宋學共存與(yu) 交替興(xing) 盛的相反相成關(guan) 係,進一步說明劉沅回歸孔孟的解經意圖與(yu) 作為(wei) 一名民間師儒對教化的重視。

 

第五章以大量劉沅經解的實例說明劉沅麵向教化的經解在體(ti) 例方麵的三個(ge) 特點:1.詳盡精審,反對添字解經;2.注重經文間的通貫性;3.平常經解中極少重視的經文間辭氣,在劉沅看來則是通達聖人之意的關(guan) 鍵信息。

 

第六章說明劉沅經學思想是對宋明理學的反思與(yu) 糾補。這部分前人多有論及,但本文著重於(yu) 呈現劉沅對經文的義(yi) 理闡釋與(yu) 傳(chuan) 統理學之不同,主要從(cong) “身心性命之理” 與(yu) “存養(yang) 省察之功”兩(liang) 方麵進行論述,深入探討貫穿劉沅經解與(yu) 學術思想的“先天後天說”之理論基礎與(yu) 融通儒道的修養(yang) 工夫論。

 

由於(yu) 本書(shu) 是以2020年提交的博士論文為(wei) 基礎,現在回看起來,書(shu) 中的行文、觀點、論證都還有不少可商榷和完善的地方,所以懇請大雅君子對拙作不吝賜教。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