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傳(chuan) 通讀入門之莊公十四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六月廿四日甲午
耶穌2024年7月29日
[春秋]十有四年,春,齊人、陳人、曹人伐宋。
夏,單伯會(hui) 伐宋。
秋,七月,荊入蔡。
冬,單伯會(hui) 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於(yu) 鄄。
魯莊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
這年一開春,宋國背叛北杏之盟的懲罰就來了,《春秋》春季唯一記錄就是“十有四年,春,齊人、陳人、曹人伐宋。”齊國牽頭,率領陳國、曹國一起攻打宋國。
這條記錄《公羊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都未關(guan) 注。《左傳(chuan) 》雖有相關(guan) 記錄,但我們(men) 跟後麵夏天的事情一起說。所以繼續看《春秋》夏季的記錄,也隻有一條,“夏,單伯會(hui) 伐宋。”
單伯上次出現在《春秋》,是魯莊公元年,“夏,單伯逆(送)王姬。”按《榖梁傳(chuan) 》和《公羊傳(chuan) 》當時的解釋,單伯是魯國大夫。如果是,則意味著此時單伯是代表魯國一方,會(hui) 同齊國為(wei) 首的聯軍(jun) 一起攻打宋國——似乎也說得過去,畢竟魯莊公十年、十一年的時候,魯、宋之間還一直在打來打去。去年魯國剛與(yu) 齊國在柯會(hui) 盟和好,這次參與(yu) 討伐宋國也可以理解。
但是,在分析魯莊公元年單伯的那條記錄時還說過,杜預——包括我個(ge) 人——都傾(qing) 向於(yu) 認為(wei) 這位單伯是王室的卿士。如果是,則此時單伯代表的是王室勢力——似乎也說得過去,畢竟後麵看《左傳(chuan) 》的記載,會(hui) 發現齊桓公在這次行動之前是有過“請師於(yu) 周”的舉(ju) 動的,王室前期沒參與(yu) ,但出於(yu) 某種原因,這時候決(jue) 定參與(yu) 了,於(yu) 是派出了單伯為(wei) 代表的勢力,也合情合理。
《公羊傳(chuan) 》對這條記錄的解釋很簡單:
其言“會(hui) 伐宋”何?後會(hui) 也。
《春秋》這裏說“會(hui) 伐宋”是什麽(me) 意思?是表示(單伯他們(men) )是後來才參與(yu) 伐宋一事的。
《榖梁傳(chuan) 》的注釋則是這樣:
會(hui) ,事之成也。
《春秋》這裏用“會(hui) ”,是表示諸侯與(yu) 宋國之間達成和解。
再來看《左傳(chuan) 》春季和夏季的記錄:
十四年春,諸侯伐宋,齊請師於(yu) 周。夏,單伯會(hui) 之,取成於(yu) 宋而還。
鄭厲公自櫟侵鄭,及大陵,獲傅瑕。傅瑕曰:“苟舍我,吾請納君。”與(yu) 之盟而赦之。六月甲子,傅瑕殺鄭子及其二子而納厲公。
初,內(nei) 蛇與(yu) 外蛇鬥於(yu) 鄭南門中,內(nei) 蛇死。六年而厲公入。公聞之,問於(yu) 申繻曰:“猶有妖乎?”對曰:“人之所忌,其氣焰以取之,妖由人興(xing) 也。人無釁焉,妖不自作。人棄常則妖興(xing) ,故有妖。”厲公入,遂殺傅瑕。使謂原繁曰:“傅瑕貳,周有常刑,既伏其罪矣。納我而無二心者,吾皆許之上大夫之事,吾願與(yu) 伯父圖之。且寡人出,伯父無裏言,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對曰:“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shí)。社稷有主而外其心,其何貳如之?苟主社稷,國內(nei) 之民其誰不為(wei) 臣?臣無二心,天之製也。子儀(yi) 在位十四年矣,而謀召君者,庸非二乎?莊公之子猶有八人,若皆以官爵行賂勸貳而可以濟事,君其若之何?臣聞命矣。”乃縊而死。
第一段針對《春秋》春季和夏季的記錄。魯莊公十四年春季,諸侯伐宋,齊桓公請求周王室派兵參與(yu) 。夏季,單伯率軍(jun) 會(hui) 合齊國為(wei) 首的諸侯聯軍(jun) 伐宋,最終與(yu) 宋國達成和解後大家撤兵。
從(cong) 這裏的記錄看,一開始齊桓公是想打著王室的旗號來幹這件事,給自己取得一個(ge) 法理上的支持。所以這件事上,齊桓公還算做得不錯,至少有請示周天子的動作,顯示出對王室的尊重。但王室春季並未參與(yu) ——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成王室並不讚成此次行動。不過這並不影響齊桓公要打宋國的決(jue) 定,我請你了,王室願參與(yu) 固然錦上添花,不願參與(yu) 我該咋樣繼續咋樣。所以齊桓公就自己行動了,拉攏陳國和曹國,出兵攻打宋國。夏季,單伯才來,但似乎單伯來此主要目的是做和事佬——這也與(yu) 單伯的王室使者身份很匹配,王室本身就對伐宋不是很支持,畢竟打來打去不利於(yu) 天下安定,老天要是發怒了上溯問責,影響的是周天子的聲譽。所以單伯來,名義(yi) 上支持諸侯,實際上勸和,宋國做出一定讓步,齊國贏得名義(yi) 上的勝利,同時由於(yu) 王室的參與(yu) 且站在這邊,意味著這次行動是得到了王室的認可,當然也許還會(hui) 從(cong) 宋國得到一些實惠,宋國免除了生靈塗炭,大家在王室的斡旋下握手言和。這樣,王室、齊國及諸侯聯軍(jun) 、宋國都滿意,皆大歡喜。
第二段講述鄭厲公複辟成功。大陵,有說在今天的河南臨(lin) 潁縣,但楊伯峻先生認為(wei) 應該是在新密市和新鄭之間。傅瑕,應該本是鄭國當時中央政權一方的官員,但被俘虜後做了叛徒。鄭子,即魯桓公十七年祭仲擁立的鄭子儀(yi) 。
第二段意思說,鄭厲公從(cong) 櫟帥兵攻打鄭國中央政權,一路攻打到大陵,俘獲了傅瑕。傅瑕說:“如果你放了我,我做內(nei) 應協助你重新為(wei) 君。”於(yu) 是鄭厲公與(yu) 他盟誓之後放了他。六月甲子,傅瑕殺了鄭子和他的兩(liang) 個(ge) 兒(er) 子,作為(wei) 內(nei) 應擁立鄭厲公複辟。
第三段記錄了一件靈異事件。申繻說的“無釁”,我理解就是行得正走得端,則一身正氣。常,即常道,正道的意思。
第三段意思說,當初,有一條都城裏的蛇跟一條城外來的蛇,在鄭國都城的南門相爭(zheng) 鬥,結果都城裏的那條蛇被咬死了。過了六年,鄭厲公重新回來複辟。魯莊公聽說這件事之後,就問申繻說:“這事跟妖孽作怪有關(guan) 嗎?”申繻回答說:“人顧忌擔心的,是由他自身的氣勢決(jue) 定的,妖也是由於(yu) 人(自身懦弱)才興(xing) 起的。人自身沒有問題,妖孽就不會(hui) 出現。人不遵守常道妖孽就會(hui) 興(xing) 風作浪,所以才會(hui) 有妖孽。”
第四段講述鄭厲公複辟成功後的政治清算。原繁,之前在《左傳(chuan) 》提到過幾次,這裏鄭厲公稱呼他為(wei) “伯父”,似乎他也出於(yu) 鄭國宗室且與(yu) 鄭莊公平輩,當然也許是因為(wei) 他是鄭莊公的老臣,所以鄭厲公尊重他這樣稱呼他,猶如周天子稱呼諸侯“伯舅”一樣。原繁說的典司,即執掌、任職的意思。祏,是古代宗廟中供奉神主的石盒,宗祏代指宗廟。他說的“莊公之子猶有八人,若皆以官爵行賂勸貳而可以濟事”,意思是鄭莊公的其他八個(ge) 兒(er) 子也可以通這手段來作亂(luan) ,成功的話就可以替代鄭厲公。
第四段意思說,鄭厲公重新回來,就殺了傅瑕。派人去對原繁說:“傅瑕是個(ge) 貳臣,周朝有明確的刑法,如今他已經服罪。擁立我對我忠心耿耿的,我都許諾封他們(men) 上大夫的職務,我想與(yu) 伯父一起振興(xing) 鄭國重圖大業(ye) 。不過當初我出奔,伯父沒有對我說過國內(nei) 的情況;而今我回來了,又不見您念和我之間的舊情,我真感到遺憾。”原繁回答說:“先君桓公當初任命我的先人負責掌管宗廟。我們(men) 的社稷有君主的時候,我如果向著外人,我不就也是貳臣了嗎?如果執掌社稷,國內(nei) 的百姓誰不是臣子?臣子不能有二心,這是天理。子儀(yi) 在位已經十四年了,但有些人還謀劃擁立你,難道不是貳臣嗎?莊公的兒(er) 子如今還有八人,如果都通過許願封官賄賂那些有貳心的臣子,來覬覦更高位子,您將來怎麽(me) 辦?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於(yu) 是就自縊而死。
原繁是鄭莊公時代的老臣,曾隨鄭莊公南征北戰,可以說是德高望重,可惜還是被逼自縊而死。相較傅瑕的死有餘(yu) 辜,原繁的死則讓人扼腕歎息。自古以來,國君在打天下的時候需要爭(zheng) 取對方陣營的力量,所以會(hui) 對被拉攏對象許以高官厚祿,但江山穩定下來的時候,就會(hui) 擔心自己手下人背叛,因此被來出來殺雞儆猴的也往往是這類前朝舊臣。許多官修史書(shu) 中,都有所謂的貳臣,就是把這些人牢牢釘在恥辱柱上。但是,對於(yu) 有些所謂的貳臣,其實應該具體(ti) 情況具體(ti) 分析,有些人確實是人品不行,有些人則是大勢所迫,為(wei) 了避免更多百姓遭受塗炭。我們(men) 不是當事人,未必能理解當事人的難處,還是暫不議論的好。至於(yu) 二蛇相鬥聯想到後來鄭厲公複辟,我覺得這純粹是後世文人附會(hui) 出來的。六年前兩(liang) 條蛇相鬥誰會(hui) 記錄下來?這六年之內(nei) 誰又敢說發生了多少二犬相爭(zheng) 而內(nei) 犬勝、二羊相鬥而內(nei) 羊勝之類的事情,怎麽(me) 沒見人記錄呢?我甚至懷疑這段二蛇相鬥的記錄是後世讖緯興(xing) 起之後,後人夾雜進來的。
進入秋季,《春秋》唯一的記錄還是戰爭(zheng) ,“秋,七月,荊入蔡。”七月,楚國攻入蔡國。
《公羊傳(chuan) 》對這條記錄沒有關(guan) 注,《榖梁傳(chuan) 》解釋如下:
荊者,楚也。其曰荊何也?州舉(ju) 之也。州不如國,國不如名,名不如字。
這段解讀前麵已經說過,此處不再贅述。
《左傳(chuan) 》秋季的記錄如下:
蔡哀侯為(wei) 莘故,繩息媯以語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滅息。以息媯歸,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滅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
君子曰:“《商書(shu) 》所謂‘惡之易也,如火之燎於(yu) 原,不可鄉(xiang) 邇,其猶可撲滅’者,其如蔡哀侯乎!”
第一段講述此次楚國為(wei) 何攻打蔡國。這段記錄,承接之前魯莊公十年“九月,荊敗蔡師於(yu) 莘,以蔡侯獻舞歸”一事。蔡哀侯此時在楚國已經被囚禁了四年,但是心裏對息侯有恨,所以想出一個(ge) 報複的手段。“繩息媯以語楚子”的繩是誇讚的意思。一個(ge) 男人在其他男人麵前誇讚一個(ge) 陌生女人,要想激起作為(wei) 聽眾(zhong) 的男人對這個(ge) 素未謀麵女人興(xing) 趣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誇讚女人美貌,蔡哀侯就是如此。“楚子以蔡侯滅息,遂伐蔡”則說明楚文王認為(wei) 息媯入楚且因亡國喪(sang) 夫而不開心,根本原因就是由於(yu) 蔡哀侯蔡挑撥離間所致,於(yu) 是殺了蔡哀侯以討好息媯。
第一段意思說,蔡哀侯記恨莘之戰被俘,於(yu) 是故意在楚文王跟前誇讚息媯的美貌。果然,楚文王聽得動了心,於(yu) 是找個(ge) 借口去了息國,並設宴招待息侯,然後宴席上發難,借機滅了息國,將息媯帶回了楚國(並強行占有了她),息媯後來為(wei) 楚文王生下了堵敖以及楚成王,但是她一直不說話。楚文王就問她為(wei) 何如此,她回答說:“我一介女流,先後嫁了兩(liang) 個(ge) 丈夫,既然不能一死以明誌,又有何顏麵說什麽(me) ?”楚文王認為(wei) 正是由於(yu) 蔡哀侯挑撥才導致他滅了息國,因此出兵攻打蔡國。魯莊公十四年秋季,七月,楚軍(jun) 攻入蔡國。
第二段借君子之口評價(jia) 此事。“惡之易也,如火之燎於(yu) 原,不可鄉(xiang) 邇,其猶可撲滅”,這段話在魯隱公六年五父諫陳桓公結好鄭國時已講過,此處不再贅述。
第二段意思說,君子說:“《商書(shu) 》說‘惡之易也,如火之燎於(yu) 原,不可鄉(xiang) 邇,其猶可撲滅’,恐怕指的就是蔡哀侯這種人吧。”
蔡哀侯確實讓人很鄙視,人品真的太差了。他在楚文王跟前誇讚息媯貌美,無非兩(liang) 個(ge) 目的:一是挑撥楚國攻打息國,報複息侯。二是想討好諂媚楚文王。但這種人卻忘了一點,走狗隻是工具,一旦需要背鍋時是最不被人珍惜的。民國時期,上海灘大亨杜月笙有一段很有趣的“夜壺論”,雖然比喻粗鄙,但卻很深刻很精辟。
息媯息夫人,一個(ge) 人引發了三個(ge) 國家之間兩(liang) 場戰爭(zheng) ,我覺得跟她相比,引發特洛伊戰爭(zheng) 的海倫(lun) 也需自愧不如,畢竟較之楚國而言希臘城邦實在太小了。
據說因為(wei) 息夫人貌美,麵如桃花,時人尊稱為(wei) “桃花夫人”,歸楚之後,她很受楚文王寵愛。但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息夫人對楚文王似乎談不上有何感情,平時連句話都不說——這點堪比褒姒,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使後來為(wei) 楚文王生了兩(liang) 個(ge) 兒(er) 子,但估計內(nei) 心也是依然有抵觸情緒的,甚至可能認為(wei) 正是由於(yu) 自己的美貌而給息國帶來了災禍。不過一介女流,在當時的社會(hui) 下她確實無能為(wei) 力,尤其是麵對楚文王這樣既自稱蠻夷又有實力的人物,確實隻能任人宰割了。她的命運,也真讓人為(wei) 之嗟歎。
冬季,《春秋》也隻記錄了一件事,“冬,單伯會(hui) 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於(yu) 鄄。”鄄,當時屬於(yu) 衛國,在今天的山東(dong) 省鄄城縣。看到這條記錄的時候,更堅定了我之前對於(yu) 單伯身份的猜測:與(yu) 會(hui) 的都是諸侯,單伯如果是魯國的大夫,不僅(jin) 身份不對等,而且顯得不重視此處會(hui) 麵,對於(yu) 魯莊公而言,讓大夫代表自己出席都是國君的會(hui) 議顯得很無禮。但如果單伯是王室的代表,則就不存在這一明顯瑕疵。當然,大夫與(yu) 他國國君會(hui) 麵也不是沒有記錄,但是參看之前的記錄,我們(men) 會(hui) 發現如果魯國出席的是大夫,則一般與(yu) 會(hui) 中也有別的國家非君主親(qin) 自參與(yu) 。例如魯隱公四年的“秋,翬帥師會(hui) 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魯桓公十一年九月的“柔會(hui) 宋公、陳侯、蔡叔盟於(yu) 折”,都是未出席的國君不止魯國一家,所以魯國大夫出席才不顯得那麽(me) 突兀無禮。
關(guan) 於(yu) 這次會(hui) 麵,《公羊傳(chuan) 》沒有關(guan) 注,《榖梁傳(chuan) 》注解了一句:
複同會(hui) 也。
相同的人又一次共同會(hui) 麵——為(wei) 何《榖梁傳(chuan) 》這裏說“複”?因為(wei) 在上半年這群人已經因為(wei) 伐宋的事情見過一次了。但實際上,與(yu) 上次相比,參與(yu) 者多了一位宋桓公——其實上次他也參與(yu) 了,不過是在戰場上,這次參與(yu) 的地點從(cong) 戰場變成了會(hui) 場而已。
《左傳(chuan) 》冬季的記錄,是交代這次諸侯開會(hui) 大背景:
冬,會(hui) 於(yu) 鄄,宋服故也。
宋國表示服了,所以搞了這麽(me) 一個(ge) 會(hui) 麵儀(yi) 式——聽著類似舉(ju) 行了一個(ge) 宋公歸順的儀(yi) 式。
我猜,齊桓公看著會(hui) 場上溫順的宋桓公,如果能未卜先知,他一定會(hui) 很讚同兩(liang) 千多年後一位偉(wei) 人說的那句話:“小朋友不聽話,該打打屁股嘍!”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