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 未雨綢繆
作者:孔祥安(孔子研究院傳(chuan) 承發展部部長、研究員)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廿六日丙寅
耶穌2024年7月1日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men) 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居安思危”出自《尚書(shu) 》。“《書(shu) 》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春秋時期晉國為(wei) 達到與(yu) 楚國爭(zheng) 霸天下的政治目的,晉悼公聽取大夫魏絳聯合其他諸侯國對抗楚國的建議,八年九次召集各諸侯會(hui) 盟,一時間稱霸諸侯。鄭國在晉、楚兩(liang) 國之間搖擺不定,晉國聯合其他諸侯國討伐鄭國,鄭國歸順且送給晉國大批禮物。悼公將禮物分贈給魏絳,魏絳引用《尚書(shu) 》的話規勸悼公,提醒悼公要想到將來可能出現的危機,注意做好防備,做到有備無患。
“未雨綢繆”出自《詩經·豳風·鴟鴞》:“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講的是一隻孤弱無助的母鳥遇到幼鳥被掠去的禍患與(yu) 傷(shang) 痛,鼓起勇氣、振奮精神,趁天未下雨就趕快修繕窩巢,以應對將來的暴風雨。
這兩(liang) 則故事表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蘊含著治國理政的豐(feng) 富哲理與(yu) 政治智慧:國家安定,要居安思危;麵對困難和風險的挑戰,要未雨綢繆,做到防患於(yu) 未然。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一個(ge) 重要精神特質。它產(chan) 生於(yu) 殷周之際,發展於(yu) 春秋戰國,秦漢以來不斷豐(feng) 富並應用於(yu) 政治實踐。《周易·係辭下》說:“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周文王被商紂王拘禁羑裏而作《周易》,說明處在殷衰周興(xing) 之際的周文王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春秋戰國是中華文化的“軸心時代”,儒、道、墨等學派的思想家對時政都有著深深的憂患意識。如孔子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luan) ”,孟子的“生於(yu) 憂患,死於(yu) 安樂(le) ”,老子的“為(wei) 之於(yu) 未有,治之於(yu) 未亂(luan) ”,墨子的“強必治,不強必亂(luan) ;強必寧,不強必危,故不敢怠倦”,等等。秦漢以來,針對國家興(xing) 衰、社會(hui) 治亂(luan) 、民心向背等重要政治問題,西漢董仲舒將“思患而豫防”作為(wei) 治國愛民的首要條件,陳壽強調“明者防禍於(yu) 未萌,智者圖患於(yu) 將來”,唐代魏征認為(wei) “備豫不虞,為(wei) 國常道”,北宋歐陽修主張“憂勞可以興(xing) 國,逸豫可以亡身”,清代魏源指出“治久習(xi) 安,安生樂(le) ,樂(le) 生亂(luan) ;亂(luan) 久習(xi) 患,患生憂,憂生治”,等等。這種源遠流長的憂患意識,不斷發展積澱形成了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基因,造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中華民族曆經磨難而淬煉出的生存智慧,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思想法寶。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曾遇到無數的困難與(yu) 挑戰,許多思想家、政治家表現出強烈的政治憂患和擔當意識。他們(men) 自強不息、銳意進取,開創出文景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如唐太宗常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憂患意識,不斷革除弊政,開創了“貞觀之治”。又如,範仲淹對北宋積貧積弱的現狀表現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的憂國憂民意識,發起了“慶曆新政”。中華民族正是憑借濃厚的憂患意識,才一次次應對了艱難險阻、渡過了激流險灘,曆經滄桑仍屹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責任,更是擔當。中國古代的仁人誌士,麵對人民、國家、民族所遭遇的困境和危難,總是表現出強烈的曆史使命感和社會(hui) 責任感。如孔子麵對“禮崩樂(le) 壞”的社會(hui) ,發出“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呐喊,教育弟子“當仁不讓於(yu) 師”,追求“殺身以成仁”的人生境界。再如,孟子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認為(wei) 天下士人應“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做到“舍生取義(yi)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yi) ”的人生境界與(yu) 價(jia) 值追求對後世產(chan) 生很大影響,塑造了像陸遊“位卑未敢忘憂國”、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曆史人物的強烈責任感與(yu) 勇於(yu) 擔當的精神。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理性自覺,更是超前防備。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說:“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中庸》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裏“豫”即預測、預備、預防之意,是對事情發展的預判與(yu) 理性自覺,更是對危機或風險的預防與(yu) 超前防備。古人雲(yun) :“愚者暗於(yu) 成事,智者見於(yu) 未萌。”有智慧的人無論處在順境或逆境中,始終保持安不忘危的憂患意識,見之於(yu) 未萌,識之於(yu) 未發,做到備豫不虞。如歐陽修通過五代十國時期後唐盛衰的轉變論述了“憂勞可以興(xing) 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治國道理,提醒為(wei) 政者要有安危存亡的理性自覺,不要驕傲自滿。又如,清代詩人黃景仁早在乾隆三十八年,就用“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cong) 物外知”詩句描寫(xie) 了“康乾盛世”下的潛在危機。遺憾的是大清帝國沒有覺醒,結果陷入被動挨打的悲慘境地,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無窮的禍患和災難。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以貫之強調,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創造性提出“堅持底線思維”“三個(ge) 務必”。黨(dang) 的十九大上,他指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men) 黨(dang) 治國理政的一個(ge) 重大原則”。隻有堅持從(cong) 戰略上做到居安思危、勇於(yu) 擔當,從(cong) 戰術上做到未雨綢繆、超前防備,發揚偉(wei) 大鬥爭(zheng) 精神,切實把握曆史主動,才能積極有效應對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困難與(yu) 挑戰,進而譜寫(xie) 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更加絢麗(li) 的華章。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