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學與(yu) 傳(chuan) 統學術:文本、思想與(yu) 方法學術研討會(hui) ”開幕式暨主題報告
來源:“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廿五日乙醜(chou)
耶穌2024年6月30日
2024年6月29日,由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主辦的“中國經學與(yu) 傳(chuan) 統學術:文本、思想與(yu) 方法學術研討會(hui) ”在紫金港校區圓正啟真酒店順利召開。本次會(hui) 議圍繞“經學與(yu) 傳(chuan) 統人文學的文本與(yu) 文獻研究”、“經學與(yu) 傳(chuan) 統人文學的方法論研究”、“經學與(yu) 傳(chuan) 統人文學術的思想與(yu) 理論研究”、“經學與(yu) 傳(chuan) 統學術的現代開新與(yu) 創造轉化研究”、“經學與(yu) 人文學術的互動”、“世界文明視閾中的經學與(yu) 傳(chuan) 統學術”等前沿問題展開,來自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北京化工大學、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上海大學、山東(dong) 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江南大學、安徽大學、武漢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暨南大學、五邑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西北師範大學和《中國社會(hui) 科學》雜誌社的五十多位專(zhuan) 家學者暢所欲言,從(cong) 不同進路、以不同方式、在多個(ge) 議題上推進了對以經學為(wei) 主體(ti) 的傳(chuan) 統學術的研究。


大會(hui) 開幕式由馬一浮書(shu) 院副院長陳贇教授主持,浙江大學副校長周江洪教授,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hui) 理事、經學資助管理委員會(hui) 、秘書(shu) 長林紅女士,馬一浮書(shu) 院院長楊國榮教授先後致辭。

周江洪副校長首先代表浙江大學對與(yu) 會(hui) 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他引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23年6月2日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指出研討和弘揚中華傳(chuan) 統學術,是賡續中華傳(chuan) 統文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自創院以來就確立了以經學為(wei) 主體(ti) 、推動中國傳(chuan) 統人文學科高水平研究的戰略,這一戰略既是學術之盛事,也是以學術方式推動中華民族複興(xing) 的具體(ti) 方式。

林紅秘書(shu) 長在致辭中回顧了敦和基金會(hui) 協助浙江大學建立馬一浮書(shu) 院的曆史,高度肯定書(shu) 院在現有的教育體(ti) 製和學位製度下改革創新,尤其是設立國內(nei) 首個(ge) 以“經學”命名的二級學科博士點,為(wei) 培養(yang) 經學研究的高精尖人才開創先河。她還指出敦和基金會(hui) 的定位是做守道者的同道、步行者的陪伴、探索者的後援,希望能與(yu) 專(zhuan) 家學者一起,推動經學回應現代性變革的需要。

楊國榮教授以“怎樣理解經學”為(wei) 核心,總結歸納經學在不同曆史階段呈現的各自特點,並指出現代經學既要求在學術層麵繼承以往的實證性研究成果,也要揚棄或轉化不合時宜道德方麵。今天的學者應當給予經學不同於(yu) 以往的時代特征,在指向傳(chuan) 統文獻或經典的研究過程中,應當展現出現代理論的視野,敞開經學本身的深層內(nei) 涵,使傳(chuan) 統經學獲得理論層麵的創新成長。
接下來,八位專(zhuan) 家代表分別報告各自關(guan) 注領域的前沿問題,馬一浮書(shu) 院副院長林誌猛教授、真大成教授擔任主持。

深圳大學景海峰教授提出當前“中國古典學”普遍存在兩(liang) 種路向:一是“移植性的古典學”,即以西方古典學的引進和消化為(wei) 重點,強調作為(wei) 一門新知識的古典學具有學科體(ti) 製化特點和研究規範化諸要素;二是“本土格義(yi) 式的古典學”,也就是用古典學的名義(yi) 來研究中國傳(chuan) 統學問,尤其是用古典學包容諸科的優(you) 長來反思現代學科劃分和研究方式。除此之外,還應該尋找第三種路向,即在哲學詮釋的意義(yi) 上建構“中國古典學”,我們(men) 應該在日常生活的經驗裏體(ti) 證生命的獨特價(jia) 值和意義(yi) ,並以此融入文字、文本、經典凝聚的共識中,而不是堅守隻屬於(yu) 文獻整理範疇的傳(chuan) 統古典學的堡壘。

四川大學舒大剛教授帶來題為(wei) “經史兼宗:金景芳先生的經學思想與(yu) 成就”的主題報告。舒教授指出金景芳先生善於(yu) 利用經學史料解決(jue) 曆史問題,具體(ti) 表現為(wei) 堅持“六經”的典則意義(yi) 和信史價(jia) 值;運用馬克思主義(yi) 唯物辯證法指導《周易》研究;重視以“三禮”資料解決(jue) 先秦史上的製度問題;開辟“思想史研究與(yu) 社會(hui) 史研究”的新路徑,等等。金先生的學術人生體(ti) 現了一代鴻儒從(cong) 舊經學入新史學,又用新史觀治舊經典的轉變,對現代學術進步作出巨大貢獻。

浙江大學王雲(yun) 路教授以“顛沛”本字考釋為(wei) 例,深入探討漢語詞義(yi) “殊途同歸”的現象。王教授指出“沛”字跟水有關(guan) ,而跟“顛沛”的“走頓”義(yi) 沒有聯係,因而“顛沛”之“沛”必不是本字。通過分析“沛”“波”“播”等字本義(yi) ,以及安大簡(二)“遉必於(yu) 是”的字形,可知《論語·裏仁》“顛沛必於(yu) 是”中“顛沛”本字是“顛播”。“顛播”與(yu) “顛波”同義(yi) ,“波”與(yu) “沛”因形近、音近而誤。“波”因為(wei) 水流波湧而有散開的特征,“播”強調手,因撒播種子而有四散的特征,“”強調足,二字施用於(yu) 人,皆有奔走義(yi) 。“顛播”與(yu) “顛波”皆為(wei) 同義(yi) 並列關(guan) 係,屬於(yu) 漢語詞義(yi) 的“殊途同歸”現象,與(yu) 我們(men) 理解的“同音假借”現象不同。

北京大學吳飛教授從(cong) 中國古代祭禮尚質角度重新審視巫史傳(chuan) 統的超越性。吳教授認為(wei) 孔子及其後學闡釋的祭禮尚質原則,所繼承的是巫史傳(chuan) 統的核心精神:崇尚自然。雖然儒家非常看重人類的理性智慧和文明製作,但強調自然始終是人類無法完全了解,也不可能超越和改造的。祭禮之所以尚質,就是因為(wei) 人不可以人類文明中的標準來理解鬼神,而必須始終對鬼神持敬畏之情。由於(yu) 人不可能真正了解鬼神,所以人類不知道究竟怎樣的祭品是鬼神所喜愛的,於(yu) 是就以最質素,即最接近自然的祭品獻給神,因為(wei) 鬼神正代表了自然中神秘不可測的力量。

浙江大學虞萬(wan) 裏教授分享了本人關(guan) 注“經傳(chuan) 分合”問題的心得體(ti) 會(hui) 。他指出,孔穎達謂“以傳(chuan) 附經”始於(yu) 馬融,並由此分判西漢以前經傳(chuan) 分離,東(dong) 漢以後經傳(chuan) 合一。然若考察傳(chuan) 自先秦之諸子文本和七十子後學篇章,放眼出土文獻,便可發現“以傳(chuan) 附經”的形態可追溯到《管子》《墨子》形成之時,最晚在戰國中期已有萌芽。縱觀先秦經、傳(chuan) 合一之形態,緊接經文連抄者,有的已成為(wei) 經文的一部分,簡短的解釋變相成為(wei) 正文訓詁;有的經文、傳(chuan) 文雖分為(wei) 兩(liang) 篇而篇名相關(guan) 相連;有的一篇之中前經後傳(chuan) ,前後接續解釋;有的則將傳(chuan) 文直接插入相應經文下,猶如漢魏之經傳(chuan) 合一文本。這些問題的時代很早,這些領域的定點也很小,它可能不切於(yu) 世用,與(yu) 現實關(guan) 係不大,但作為(wei) 客觀梳理經學史、經典文本形成史,以及漢語形成史,則將起到很大的作用。

武漢大學吳根友教授的報告為(wei) “全球化時代諸‘聖經’的精神傳(chuan) 統之間如何對話”。他指出世界各民族大體(ti) 都有屬於(yu) 自己的“聖經”傳(chuan) 統,該傳(chuan) 統從(cong) 根本上影響並決(jue) 定了他們(men) 關(guan) 於(yu) 世界基本秩序的觀念。其中,“一神論”的“聖經”往往堅定地維護絕對地位,故其如何向無神論、異教徒開放出人際交往中的互信之根源,便會(hui) 成為(wei) 一個(ge) 現實的政治與(yu) 社會(hui) 問題。吳教授認為(wei) 學術界應該首先正視諸“聖經”傳(chuan) 統對話的困難性,其次要積極的探索其中的可能方法,從(cong) 曆史上尋找經驗與(yu) 教訓,為(wei) 當代的諸“聖經”傳(chuan) 統的對話思想的啟迪。

山東(dong) 大學李尚信教授圍繞“易學共同體(ti) 的問題與(yu) 目標”,將易學學科層次和易學人才隊伍建設劃分為(wei) 七個(ge) 層次:第一,易學理論體(ti) 係的基本結構;第二,易學理論與(yu) 各學科關(guan) 係;第三,易學思想體(ti) 係演變發展;第四,易學知識體(ti) 係與(yu) 學科發展;第五,易學的現代價(jia) 值;第六,易學文獻的搜集整理與(yu) 數字化;第七,易學人才問題。當前迫切需要突破的問題是生生哲學、象思維、易學跨學科研究、易學起源、《周易》經傳(chuan) 解讀、易學知識體(ti) 係與(yu) 易學教材建設、易學的海外交流與(yu) 傳(chuan) 播、易學與(yu) 數字人文、易學人才培養(yang) 。

複旦大學鄧秉元教授以“人性與(yu) 教化——先秦人性論探析”為(wei) 題陳述報告,他指出近代以來對人性論的探討,大體(ti) 是從(cong) 人性自覺的角度加以反思的,但從(cong) 經學角度而言則複雜許多。先秦的人性論至孔子時才得到係統反思,孔子對人性的直接論述雖然不多,但通過對“性相近,習(xi) 相遠”、個(ge) 體(ti) 教化的可能性及材性的差異等問題的討論,提出了完整的普遍人性論。此後學者由自身訴求的差異形成不同的人性論,而在經學史上各家學說之所以勢同水火,原因在於(yu) 學者常將這些基於(yu) 不同角度的強調視為(wei) 本質性差異。戰國時代人性爭(zheng) 論的主軸依然是人性與(yu) 教化的關(guan) 係,此前那種素樸的人性論逐漸解體(ti) ,各種性善論紛紛登場。鄧教授認為(wei) 人性與(yu) 教化的關(guan) 係極為(wei) 密切,由此可以理解不同政教體(ti) 製的人性論基礎。不過,從(cong) 義(yi) 理角度而言,真正起決(jue) 定性作用的還是人類的心性結構本身。
截止發稿之前,29日上午的議程已告一段落,專(zhuan) 家學者將於(yu) 29日下午和30日上午繼續探討經學與(yu) 傳(chuan) 統學術的相關(guan) 問題,期待本次研討會(hui) 能帶來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交流互鑒,為(wei) 現代經學的發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啟示。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