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躍】理念、話語與模式:跨文化語境下儒家文化國際傳播的當代進路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24-06-13 16:17:40
標簽:

理念、話語與(yu) 模式:跨文化語境下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的當代進路

作者:趙躍

來源:《孔子研究》2024年第2期



摘要:新時代,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處在古今中外多學科、多視野、多語境的交匯處,在傳(chuan) 播理念、話語構建、傳(chuan) 播模式等方麵麵臨(lin) 新的需求與(yu) 挑戰。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應建立在對自身文化的自覺自信及對人類文化多元一體(ti) 的理解之上,通過傳(chuan) 播理念的共情轉向、話語構建的融合轉向、傳(chuan) 播模式的生活轉向,積極打造現代化、融合式的國際傳(chuan) 播生態,開拓更紮實具體(ti) 的話語對接與(yu) 轉換,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chuan) 播能力。

 

作者簡介:趙躍,文學博士,山東(dong) 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語言與(yu) 文化傳(chuan) 播、國際中文教育


 

全球化時代,人類社會(hui) 相互依存、休戚與(yu) 共,學科格局與(yu) 國際態勢不斷更迭,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也麵臨(lin) 新的需求與(yu) 挑戰。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增強中華文明傳(chuan) 播力影響力。在跨文化傳(chuan) 播領域,如何跳脫具象的傳(chuan) 統考究、固化的話語體(ti) 係和自我身份的鏡像製造,構建中外文化多重話語協商空間,創建具有人文理性關(guan) 懷的國際傳(chuan) 播範式,是新時代我們(men) 應著力關(guan) 注的問題。麵向全球交往的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應在傳(chuan) 播理念、話語構建、傳(chuan) 播模式上不斷調整創新,實現共情式、融合式、生活化轉向,構建開放、互通的傳(chuan) 播生態,以達成“各美其美,美美與(yu) 共”的傳(chuan) 播效果,實現儒家文化的有效傳(chuan) 播。


一、文化他信與(yu) 文化感受:傳(chuan) 播理念的共情化轉向

 

“共情”是一種情感共鳴,其核心內(nei) 涵是個(ge) 體(ti) 理解他者,並與(yu) 之建立現實情感聯係的能力。“共情”概念最早見於(yu) 19世紀80年代,德語“einfuhlung”被用於(yu) 心理學領域表達“情感移入”的狀態;在20世紀,英文“empathy”被用於(yu) 醫療健康領域表達在精神層麵的溝通技巧。隨著“共情”被引入傳(chuan) 播學領域,共情傳(chuan) 播被用來描述人類社會(hui) 信息傳(chuan) 播過程中共同或相似情緒、情感的形成過程以及傳(chuan) 遞和擴散過程。【1】如何用“共情”引導國際傳(chuan) 播也成為(wei) 學界的重要命題。新時代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也應建立在對人類文化多元一體(ti) 的理解之上,厘清由“文化自信”到“文化他信”“文化理解”到“文化感受”的邏輯脈絡,通過共感、共情、共識建立更多交流路向。


(一)從(cong) “文化自信”到“文化他信”

 

儒家文化強調“和”,“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的內(nei) 在基因。中華文化作為(wei) 人類智慧的結晶,自古以來具有開放的視野和強勁的凝聚力。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發出了特色各異的文明形態,在曆史演進過程中,隨著地域接觸、文化同化,諸多文明形態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具有極強的包容性與(yu) 生命力,不同地域、民族的文明在接觸交流中不斷並入其中,儒家文化也在交流互鑒中不斷繁榮發展。近代中國發展麵臨(lin) 著內(nei) 憂外患,文化視野趨於(yu) 保守化,逐漸喪(sang) 失了文化自覺與(yu) 文化自信。為(wei) 了維護社會(hui) 穩定,統治者要求社會(hui) 對權威文化盲目複製,儒家文化麵臨(lin) 著保守與(yu) 固化的困境。思想的守舊導致文化缺乏內(nei) 生動力,逐漸形成故步自封與(yu) 自我重複的文化惰性,帶來創新與(yu) 認同的危機,文化他信也就無從(cong) 說起。文化認同根植於(yu) 民族心理,隻有建立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構建普遍的認知共情與(yu) 情感共情,才能喚醒文化自信,推動民族文化發展。

 

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首先需要打破封閉的精神狀態,係統協調本體(ti) 性和異質性的關(guan) 係,凝聚共識,重塑“文化自信”。費孝通提出,中華民族是一個(ge) 從(cong) 自在到自覺的民族實體(ti) 。【2】文化自覺需要以文化認同為(wei) 前提,隻有喚醒民族心理的文化認同,才能增強民族共同體(ti) 的歸屬感,形成民族情感統一體(ti) ,建立文化自信。縱觀文化發展史,古代中國作為(wei) “文化共同體(ti) ”,吸取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質,在各類異質文化中重構了文化平衡,凸顯了軸心文明的兼容並蓄與(yu) 文化自信。如同許倬雲(yun) 所說,“中國”並不是沒有邊界,隻是邊界不在地理,而在文化。【3】它並非將文明囿於(yu) 一族一地,而是關(guan) 注文明本身是否得到傳(chuan) 播,體(ti) 現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同體(ti) 特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古代“中國”這個(ge) 概念主要根據文化認同而非疆域邊界。在當今時代,文化認同需要在橫向上係統協調本體(ti) 性與(yu) 異質性的關(guan) 係,充分挖掘儒家文化在不同地域的現代意蘊,形成文化超越的群體(ti) 自覺,喚起民眾(zhong) 的文化認同感與(yu) 歸屬感。同時,文化認同還需要在縱向上係統協調傳(chuan) 統與(yu) 當代,做好經典價(jia) 值與(yu) 現代文明的對話,加強對儒家文化現代價(jia) 值意蘊的深入挖掘,在整合重構中拓寬中華文化國際傳(chuan) 播的議程和路徑。

 

其次,新時代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需要建構文化相通的路徑,係統協調在地性與(yu) 世界性的關(guan) 係,贏得“文化他信”。儒家文化要贏得世界的認同,隻有文化自信是不夠的,自說自話的單維傳(chuan) 播模式容易帶來“傳(chuan) 而不達”“傳(chuan) 而不通”的現象,形成無效傳(chuan) 播閉環。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推動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與(yu) 信任,是贏得普遍的文化認同與(yu) 文化他信的重要條件。“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這是儒家思想為(wei) 人類發展提供的解決(jue) 方案,也符合各國民眾(zhong) 的基本期盼。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應秉持建構主義(yi) 路徑,探尋世界文化的契合點,橋接不同文化的曆史與(yu) 未來。中國清代學者葉燮曾說:“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窮盡萬(wan) 有之變態。凡形形色色、音聲狀貌,舉(ju) 不能越乎此。”【4】以全球視野建構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話語體(ti) 係,也可秉持“理、事、情”三維度,探索儒家文化對全球的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通過共同體(ti) 理念尋求協同發展,通過傳(chuan) 播實踐解決(jue) 全球難題,通過共情敘事共建意義(yi) 空間。在包容互惠、融合發展中構建“文化他信”,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意識的形成。


(二)從(cong) 文化理解到文化感受

 

中華文化國際傳(chuan) 播不僅(jin) 要描述文化現象,闡釋文化意義(yi) ,更重要的是要傳(chuan) 達文化感受,傳(chuan) 播模式要從(cong) “講解式”“勸說式”轉變到“共情式”。文化感受並不是一時的感官刺激,而是內(nei) 心穩定、深刻的主觀體(ti) 驗,它不僅(jin) 關(guan) 注文化背後的意義(yi) 闡釋,更關(guan) 注受眾(zhong) 內(nei) 在的情感聯結。“情感影響到人們(men) 的態度,影響到文化之間的關(guan) 係以及國家行為(wei) ”【5】,受眾(zhong) 情感能否被喚起影響著文化傳(chuan) 播能否取得相應的效果。情通則理通,隻有滿足受眾(zhong) 情感需要和心理需要的信息,才能在底層邏輯上打動受眾(zhong) 。人們(men) 透過文化現象理解文化內(nei) 涵,又通過文化體(ti) 驗感知隱含的文化關(guan) 係,從(cong) 而獲得情感的共鳴與(yu) 文化的認同。這種文化認同帶有自發性,具有自我認同的特征,體(ti) 現以人為(wei) 本的傳(chuan) 播原則。文化感受作為(wei) 文化實踐的構成部分積極參與(yu) 文化傳(chuan) 播,成為(wei) 民心相同的基礎,共同的情感會(hui) 形成情感共同體(ti) 模式,進一步參與(yu) 社會(hui) 共同體(ti) 的建構。

 

在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過程中,中國並非是單向輸出的說服者,而是注重聆聽的共情者。置身於(yu) 中西交疊的語境中,語言符號的意義(yi) 不對等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通過對文化符號的感知,實現文化理解與(yu) 認同。麵對外來文化,不同文化群體(ti) 都帶有本土文化的預設,通過“拆解後重構”的方式對文化產(chan) 生多元解讀,這種解讀往往是強調異質性和衝(chong) 突性的,融合了熱烈的期待與(yu) 緊張的防禦感。如同薩義(yi) 德在《東(dong) 方主義(yi) 》中提出的,人們(men) 會(hui) 自覺或不自覺地控製話語權的意識形態。雖然打破這種思維建構的路徑絕非易事,但文化感知可以將這種既有認知從(cong) 相對扁平的解讀中釋放出來,使之做出更接近真實的文化解釋。這種解釋是自發自覺、多元生動的,展現文化的多樣性和個(ge) 體(ti) 感受的差異性,體(ti) 現不同文化觀念與(yu) 個(ge) 人生活經驗之間的互動。雖然個(ge) 體(ti) 感受會(hui) 受到社會(hui) 文化各方麵製約,但一個(ge) 個(ge) 情感的交叉點會(hui) 構成社會(hui) 情感網絡,折射出不同文化心理劇場的相互關(guan) 聯。沒有感性因素參與(yu) 的文化傳(chuan) 播是冷冰冰的理性知識,所以,在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中重視文化理性意義(yi) 的同時,強調感性因素的參與(yu) ,是對理性意義(yi) 的豐(feng) 富和補充,也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的踐行。

 

儒家文化體(ti) 驗與(yu) 感知不能囿於(yu) 固有的文化符號,也不能偏離當代話語體(ti) 係,現代化、國際化也是中國文化應有之義(yi) 。情感相通,才能命運相向,從(cong) 重視對文化的深度闡釋,到重視不同文化受眾(zhong) 的感受體(ti) 驗,是構建民心相通的前提。文化就是生活,它既反映整體(ti) 人類的生活取向,又反應民族文化精神與(yu) 民族心理。“中國的現代化愈是向前進展,可能就要愈多地回過頭來對中國的曆史傳(chuan) 統進行再認識”【6】。蘊含文化價(jia) 值觀念和身份標識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作為(wei) 文化的一部分都具有曆史延續性和動態發展性,應該獲得與(yu) 時間維度平等對話的機會(hui) 。在當今時代,如何賦予經典文化符號以新時代內(nei) 涵,如何聯通古老中國與(yu) 當代中國,如何在時代背景下進行文化解構與(yu) 建構,是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需要麵對的問題。


二、大眾(zhong) 話語與(yu) 精準話語:話語構建的融合轉向

 

全球化時代,價(jia) 值衝(chong) 突與(yu) 觀念博弈伴隨著國際交往。在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過程中,國際話語能力的構建關(guan) 係到傳(chuan) 播內(nei) 容能否有效傳(chuan) 達。在文化上增強話語權,需要拓寬中國話語傳(chuan) 播渠道,重視大眾(zhong) 話語的力量和精準話語的傳(chuan) 達,實現話語構建的融合轉向。


(一)從(cong) 官方話語到大眾(zhong) 話語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men) 通過網絡了解世界、參與(yu) 表達已成為(wei) 生活常態,文明交流互鑒有了更多載體(ti) 和平台。在網絡時代,每個(ge) 人都是行走的文化符號,個(ge) 人話語在這種情況下具有了全球共享性。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要針對不同受眾(zhong) 構建多層次話語體(ti) 係,拓寬文化傳(chuan) 播通道,塑造國家形象,傳(chuan) 播民眾(zhong) 聲音。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世界迫切需要了解中國,中國也需要通過形象宣傳(chuan) 在世界上展示自己。目前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主要采用學術和官方的話語形式,通過舉(ju) 辦國際儒學研討會(hui) 、出版儒學外譯典籍、拍攝國家宣傳(chuan) 片等推動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如中國“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有20多種儒學研究著作以英、韓、俄、日等多語言形式在海外出版。但這些典籍多集中在哲學領域,難以與(yu) 海外受眾(zhong) 日常生活產(chan) 生聯結。也有海外漢學家自發對儒家經典進行翻譯、解讀,但難免帶有個(ge) 人化傾(qing) 向,容易產(chan) 生誤讀。國家形象宣傳(chuan) 是展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方式。中國推出了《文化中國》《大國外交》等一係列國家形象宣傳(chuan) 片,風格莊重,氣勢宏大,展示了大國風範。但由於(yu) 官方宣傳(chuan) 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傳(chuan) 播行為(wei) ,這些傳(chuan) 播方式不可避免地附著一定的政治性與(yu) 意識形態性。在敘事方式上,宏大敘事策略在給人以震撼的同時也會(hui) 給民眾(zhong) 以距離感,甚至帶來偏差性解碼而讓受眾(zhong) 產(chan) 生排斥心理。在時效方麵,官方宣傳(chuan) 常處於(yu) 相對滯後狀態,更新慢,內(nei) 容少,信息偏差大。在這種情況下,官方媒體(ti) 嚐試采用平民化敘事和中性化立場,將儒家文化“治國理政”的力量與(yu) 平凡人日常生活敘事結合起來。如《人民日報·海外版》“眾(zhong) 生相”欄目,通過聚焦普通人積極向上的奮鬥曆程,軟化傳(chuan) 播的政治邊界,用弱傳(chuan) 播與(yu) 強共情的手法,構建了可親(qin) 可愛的中國形象。中華文化國際傳(chuan) 播雖然是一個(ge) 宏大的命題,但運用微觀敘事手法,分享普通人的幸福感、獲得感,更容易獲得國際受眾(zhong) 的情感認同。

 

除此之外,各行各業(ye) 的普通民眾(zhong) 是大眾(zhong) 話語的言說者,他們(men) 通過“自下而上”的生活化傳(chuan) 播構建了新時代中國國家形象。儒家思想積極入世,自強不息,具有強烈的現實取向,普通民眾(zhong) 的傳(chuan) 播角度更貼近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傳(chuan) 播內(nei) 容因其煙火氣而更具感染力。很多短視頻博主借助抖音、快手等平台展示中國民眾(zhong) 生活與(yu) 文化風俗,短時間內(nei) 吸引了大批受眾(zhong) ,在國內(nei) 外獲得廣泛關(guan) 注。與(yu) 官方話語相比,民眾(zhong) 帶來的中國聲音創新動力更足,話語感染力和親(qin) 和力更強,更新速度也更快。大眾(zhong) 話語作為(wei) 官方話語的豐(feng) 富和補充,能將共情理念嵌入個(ge) 人感知中,帶給國際受眾(zhong) 更多的新鮮感和時效感,極易產(chan) 生自動擴散效應。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蘊含的天下為(wei) 公、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qin) 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chan) 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的重要體(ti) 現。從(cong) 人民生活角度講好中國故事,能夠為(wei) 世界發展提供可以共享的公共話語,實現以儒家文化為(wei) 精神家園的社會(hui) 美學治理。


(二)從(cong) 普遍話語到精準話語

 

任何傳(chuan) 播都需要講究對象性,不考慮傳(chuan) 播對象的特性,用同樣的標準、聲音進行一視同仁的傳(chuan) 播容易造成文化壁壘。在大數據普及的今天,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可以根據受眾(zhong) 不同、社群不同提供有針對性的個(ge) 性化服務,實現從(cong) “大眾(zhong) ”傳(chuan) 播的普遍話語體(ti) 係到“分眾(zhong) ”傳(chuan) 播的精準話語體(ti) 係的轉變。

 

在互聯網出現以前,傳(chuan) 統大眾(zhong) 傳(chuan) 播主要是意見領袖有意識的信息分享,大多數受眾(zhong) 處於(yu) 被動接受狀態。由於(yu) 缺乏有效的反饋互動機製,受眾(zhong) 被看作同質化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模糊性,文化傳(chuan) 播常出現脫離大眾(zhong) 需求的現象。隨著數字化建設的飛速發展,中華文化國際傳(chuan) 播也轉向了智慧化推廣範式。科技加持使文化傳(chuan) 播進入多模態的符號世界,社會(hui) 也邁入虛實共生的“智慧社會(hui) ”。在信息爆炸時代,關(guan) 注受眾(zhong) 真正需要什麽(me) 比研究傳(chuan) 播者提供什麽(me) 更為(wei) 重要。一直以來,“以我為(wei) 主的”粗放式傳(chuan) 播采用的“普遍話語”體(ti) 係忽視受眾(zhong) 的認知特點與(yu) 規律,消解了受眾(zhong) 個(ge) 體(ti) 差異,導致傳(chuan) 受不通,傳(chuan) 播效果大打折扣。對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來說,如何滿足多樣化的受眾(zhong) 需求,培養(yang) 共通的文化情感與(yu) 文化共識,實現傳(chuan) 受雙贏是當下文化傳(chuan) 播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以承認個(ge) 體(ti) 或群體(ti) 的差異化為(wei) 起點的精準傳(chuan) 播模式,精心選擇儒家文化相關(guan) 話題,以人文關(guan) 懷為(wei) 出發點進行個(ge) 體(ti) 敘事,具有靶向性和針對性,可以根據受眾(zhong) 不同維度的差異性進行科學細分,進一步提高傳(chuan) 播的“時、效、度”,激發人們(men) 的認同感與(yu) 歸屬感。

 

在社交媒體(ti) 時代,個(ge) 體(ti) 被劃入一個(ge) 個(ge) 不同的虛擬社群中,人們(men) 通過社群互動形成對社會(hui) 意義(yi) 的建構和對社會(hui) 文化的認同。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也應做好社會(hui) 網絡分析,通過構建個(ge) 性化推送平台,實現精準話語體(ti) 係的構建。隨著社交網絡的普及,個(ge) 體(ti) 越來越受到所處虛擬社群的影響,虛擬社群逐漸成為(wei) 人們(men) 獲取信息的第一通道。每個(ge) 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社會(hui) 關(guan) 係網中,而這個(ge) 網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複雜、更流動。個(ge) 體(ti) 以社群化的方式存在,形成一個(ge) 個(ge) 社群共同體(ti) ,社會(hui) 關(guan) 係的聯結和社會(hui) 網絡的層級影響著人們(men) 獲取信息的層次與(yu) 質量,製約著人的認知與(yu) 行為(wei) 。在這種情況下,儒家精準話語體(ti) 係的構建就成為(wei) 傳(chuan) 播能否有效傳(chuan) 達的關(guan) 鍵。精準話語體(ti) 係在細分受眾(zhong) 的基礎上,采用不同的傳(chuan) 播策略,可以改變傳(chuan) 統大眾(zhong) 傳(chuan) 播“受眾(zhong) 泛化”的模式,實現文化傳(chuan) 播的精準契合。如利用智能技術構建儒家文化個(ge) 性化推送平台,根據用戶的搜索記錄、社交評論等信息數據,過濾用戶需求,分析敘述語境,通過大數據改進傳(chuan) 播內(nei) 容與(yu) 方式,實現傳(chuan) 受雙方精準對接,達到傳(chuan) 播效果最大化。儒家文化精準話語體(ti) 係,注重人與(yu) 人之間的交流互動與(yu) 需求滿足,它不僅(jin) 是一種傳(chuan) 播策略,更是一種有溫度的文化。因人而異的精準推送,增強信息匹配度與(yu) 信任度,在拉近民心距離的同時增加受眾(zhong) 黏性。需要注意的是,話語體(ti) 係並非是靜止不變的,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也要根據受眾(zhong) 不同的現實關(guan) 切做出呼應,隨著社會(hui) 發展和社會(hui) 群體(ti) 的分化組合不斷做出調試,保證傳(chuan) 播內(nei) 容的鮮活度與(yu) 匹配度,增強傳(chuan) 播效力。


三、審美共通與(yu) 遊戲娛樂(le) :傳(chuan) 播模式的生活化轉向

 

在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中,如何用科學的話語、審美的態度提升傳(chuan) 播的精準性與(yu) 藝術性,關(guan) 係到文化的解構與(yu) 意義(yi) 的傳(chuan) 達。基於(yu) 生活美學的傳(chuan) 播模式開啟了從(cong) 具象到意象的傳(chuan) 播視角,通過聯結民眾(zhong) 生活世界,聯通人民日常情感,成為(wei) 跨越文化邊界的去政治語境的一種存在。人們(men) 既需要通過大國外交、“一帶一路”、科技創新等宏大事件展現中國發展成就,也需要通過三餐四季、醫療健康、衣食住行等微小敘事展示當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畢竟,細小而具體(ti) 的美好最能打動人心。


(一)從(cong) 信息共享到審美共通

 

在基於(yu) 硬件信息的“信本體(ti) ”傳(chuan) 播時代,傳(chuan) 播是簡單直接的信息共享,強調信息本身的重要性。而現在傳(chuan) 播進入“人本體(ti) ”時代,強調個(ge) 體(ti) 的充分發展,注重從(cong) 審美共通感的視角進行信息交流,突出微小事件帶給人的感動。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需要在情景結合的意境裏展示中式生活美學,剝離附著的意識形態,生成共同的審美感受。

 

儒家文化傳(chuan) 播共情的建構可以在審美“共通感”的建構中達成。審美共通感是一種具有共同性的心理感受,是在具體(ti) 的傳(chuan) 統、文化、規範中形成的。有的共通感是人類共有的,具有文化的特性卻又超越文化本身;有的則需要主觀建構,在文化差異中提升跨文化傳(chuan) 播的張力。如中國田園牧歌式短視頻的流行,有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美學特性,以一種“詩意棲居”的形式凸顯了中式生活的審美特質。從(cong) 這個(ge) 層麵來說,這種“共通感”是文化建構的,離不開民族心理與(yu) 社會(hui) 文化。但這類視頻也包含著所有都市人對寧靜生活的向往,對緊張忙碌生活的厭倦,國際受眾(zhong) 不懂“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政治話語,也不懂中國儒家“禮樂(le) 相成”的生活美學,但能在這些短視頻塑造的衝(chong) 淡悠遠、順應自然的生活氛圍中得到想象性的心靈滿足,在潛移默化中領會(hui) 、認同中國文化。從(cong) 這個(ge) 層麵來說,這種“共通感”是超越文化的,在一定程度上並不涉及跨文化的層麵。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念、四季流轉的時節體(ti) 係、敬畏萬(wan) 物的生活方式、自得其樂(le) 的生活狀態都具有生活美學意味,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生活智慧。這些生活中的儒家文化是文化自覺的表現,是人們(men) 針對自身文化做出的生活實踐。幾千年來,中國文化注重天、地、人的和諧統一,注重和而不同的“道”,這種兼容並蓄、和諧共處的東(dong) 方智慧符合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精神,能為(wei) 人類文明發展提供智慧和方案。

 

儒家文化反映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經驗世界,通過賦予平淡生活以美學意味,增強人類幸福指數,具有人類共通價(jia) 值。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不是對中華文化進行簡單的域外再現,也不是為(wei) 了迎合西方話語對他者文明的想象,而是要求同存異,尋找不同文化的“最大公約數”。語言與(yu) 文化是一種生活化的存在,文化隻有融入具身體(ti) 驗,和個(ge) 人日常生活、情感經曆相聯係,才能引發情動機製,才具有民心相通的感召力。陸九淵曾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合乎情理的事更容易讓人產(chan) 生共情。在各種社交媒體(ti) 高度發達的時代,文化交融進一步下潛到人的日常生活。各國民眾(zhong) 利用社交媒介,對人民生活圖景進行投射與(yu) 建構,實現民眾(zhong) 生活美學的交流碰撞。在這種情況下,厚重的社會(hui) 現實與(yu) 浪漫的詩意想象相融合,使中式生活智慧轉化為(wei) 中式美學意境,都市生活的人們(men) 紛紛在人與(yu) 自然的互動中尋找自我。文明互鑒的關(guan) 鍵在於(yu) 東(dong) 西文化的共識與(yu) 認同,承認人類文明的共性和差異性,調和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是人類發展的必經之路。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要做好自身文化定位,秉持和而不同、兼容並蓄的文明交流原則,建立人類文明的共同體(ti) 意識,堅持發展共通的情感,不斷突破跨文化對話協商的複雜性。


(二)從(cong) 嚴(yan) 肅線性傳(chuan) 播到娛樂(le) 遊戲化傳(chuan) 播

 

傳(chuan) 統的文化傳(chuan) 播是一種嚴(yan) 肅的被動傳(chuan) 受模式,多層次信息以一種線性方式被人們(men) 感知,傳(chuan) 受雙方構建的是單向交流關(guan) 係。隨著數字技術發展,網絡媒體(ti) 的數字化、普及化、日常性、交互性構建了新的經驗方式與(yu) 傳(chuan) 播方式。數字遊戲作為(wei) 一種新型媒介,以其獨特的敘事與(yu) 傳(chuan) 播能力,成為(wei) 新興(xing) 傳(chuan) 播平台。這種遊戲化傳(chuan) 播以一種娛樂(le) 社交的方式構建了傳(chuan) 受雙方的對稱性交往關(guan) 係,為(wei) 儒學國際傳(chuan) 播提供了新思路。

 

遊戲化傳(chuan) 播遵循的是文化傳(chuan) 播的“娛樂(le) 社交”“情感投射”原理,即主張“生活化”“遊戲化”,去“說教化”“符號化”,倡導的是一種多維互動的價(jia) 值認同與(yu) 群體(ti) 建構過程。這種數字遊戲通過構建一個(ge) 話語和形象的文化空間,使受眾(zhong) 置身於(yu) 文化隱喻的環境中,以虛擬身份在其中領略特色各異的文化場景。在遊戲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的今天,注重生活化、娛樂(le) 化、故事性、建構性的遊戲傳(chuan) 播方式為(wei) 儒學國際傳(chuan) 播開辟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國際社會(hui) 的語言文化傳(chuan) 播平台紛紛超越純遊戲的範疇,率先開辟文化傳(chuan) 播的新通道。如,BBC、英特爾、牛津、劍橋等眾(zhong) 多傳(chuan) 媒機構、跨國公司、世界名校等都紛紛入駐Second Life、Active Worlds等平台,開啟自身的虛擬平台傳(chuan) 播。德國歌德學院在Second Life設立虛擬機構,進行文化展演、語言教學與(yu) 文化交流,用戶根據自身的審美情趣、知識結構選擇不同活動體(ti) 驗路徑,在不斷的探索體(ti) 驗中嵌入更大的傳(chuan) 播網絡。科技發展使人們(men) 的社會(hui) 關(guan) 係“從(cong) 彼此互動的地域性關(guan) 聯中,從(cong) 通過對不確定的時間的無限穿越而被重構的關(guan) 聯中‘脫離出來’”【7】。在這種理念下,開發基於(yu) 儒家文化的傳(chuan) 統故事遊戲,可以使受眾(zhong) 化身其中的角色,通過交互模擬社交等社會(hui) 活動,獲得真實的沉浸體(ti) 驗。在這個(ge) 過程中,遊戲不但是文化傳(chuan) 播的媒介,也構建了文化實踐的場域。受眾(zhong) 通過對角色感同身受,在遊戲網絡中自發形成情感共同體(ti) ,並在世界範圍內(nei) 生成跨文化認同意象。

 

作為(wei) 一種新興(xing) 的文化融入路徑,遊戲化傳(chuan) 播強調在個(ge) 性自由的前提下,進行文化價(jia) 值的自我建構,生成多元文化生態。這種非強製幹預性的文化傳(chuan) 播模式基於(yu) 人性洞察的轉變,是媒介人性化的表征。基於(yu) 遊戲的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融合了遊戲化認知與(yu) 自然習(xi) 得的理念,以更強的娛樂(le) 性和融入性成為(wei) 跨文化傳(chuan) 播的新興(xing) 模式。這種文化傳(chuan) 播不是建構一個(ge) 異文化世界,而是通過虛擬社交建構自己的世界,受眾(zhong) 通過文化互動投射自我理想,實現各自的心理需求與(yu) 滿足。這種傳(chuan) 播方式的轉變也是受眾(zhong) 身心存在方式的轉變。他們(men) 通過參與(yu) 互動實現了傳(chuan) 受雙方的同一。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傳(chuan) 播時代,傳(chuan) 播格局和輿論生態與(yu) 以往比有很大不同。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區域間的信息壁壘進一步被打破,各種智慧學習(xi) 平台、智慧服務平台的推出,借助科技手段拓寬了敘事與(yu) 傳(chuan) 播空間。與(yu) 此同時,西方國家利用信息技術進一步加強話語壟斷,信息爆炸也使受眾(zhong) 注意力進一步被分散。在這種情況下,數據獲取與(yu) 分析能力、輿情監控與(yu) 引導能力更加重要。如何提高跨文化傳(chuan) 播素養(yang) ,如何防止科技發展不均衡帶來的傳(chuan) 播信息不公平現象,如何在國際傳(chuan) 播競爭(zheng) 中掌握話語權,重構傳(chuan) 播生態,都是時代賦予我們(men) 的新課題。


結語

 

高度媒介化的社會(hui) 給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帶來了機遇與(yu) 挑戰,在社會(hui) 大變革時代,中國聲音需要得到國際社會(hui) 的呼應,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也需要不斷做出調整與(yu) 創新。在受眾(zhong) 注意力成為(wei) 稀缺資源的當下,跨文化傳(chuan) 播隻有滿足受眾(zhong) 心理期待才能推動文化價(jia) 值觀的融合和行為(wei) 認同。在全球化背景下,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要堅持“以人為(wei) 本”的理念,突出其溫度感與(yu) 人文關(guan) 懷,以一種溫和的文化交往、價(jia) 值共建的方式,推動語言文化的多維互動和意義(yi) 拓展。麵對新的傳(chuan) 播環境,我們(men) 需要在傳(chuan) 播理念、話語構建、傳(chuan) 播模式等方麵不斷探索,提升儒家文化跨文化傳(chuan) 播能力,走出一條文化互動、文明互鑒的中華文化國際傳(chuan) 播之路。


注釋
 
1趙建國:《論共情傳播》,《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年第6期。
 
2 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第1頁。
 
3 許倬雲:《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複雜共同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54頁。
 
4 (清)葉燮著,霍鬆林校注:《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第23頁。
 
5 [法]多米尼克·莫伊西:《情感地緣政治學:恐懼、羞辱與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我們的世界》,姚芸竹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年,第25頁。
 
6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378頁。
 
7[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後果》,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年,第18頁。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