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江書院杯”全國大學生儒學文化獲獎征文選刊

欄目:青春儒學
發布時間:2024-03-29 23:07:16
標簽:

“桐江書(shu) 院杯”全國大學生儒學文化獲獎征文選刊

來源:《中華讀書(shu) 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二月初六日戊寅

          耶穌2024年3月15日

 

以文會(hui) 友,展現青春智慧

 

何善蒙

 

弘揚和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無疑是近些年來中國古典研究中頗受關(guan) 注的話題,甚至可以說是焦點問題,這表明,我們(men) 對於(yu) 自身傳(chuan) 統的認識不斷趨於(yu) 自覺,開始逐漸認識到傳(chuan) 統對於(yu) 現代中國所具有的重要意義(yi) 。那麽(me) ,如何弘揚和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則成為(wei) 一個(ge) 關(guan) 鍵的問題。一百多年前,處身內(nei) 憂外患之中的思想者梁啟超先生為(wei) 中國的未來寫(xie) 下了不朽的名篇《少年中國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yu) 歐洲,則國勝於(yu) 歐洲,少年雄於(yu) 地球,則國雄於(yu) 地球。”這段話,想必每個(ge) 人都耳熟能詳。年輕人無疑就是希望,古今中外都是如此。要傳(chuan) 承好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關(guan) 鍵也是在於(yu) 年輕人。有鑒於(yu) 此,我們(men) 推出了首屆“桐江書(shu) 院杯”全國大學生儒學文化征文。桐江書(shu) 院位於(yu) 浙江仙居,源起南宋,理學大家朱熹嚐講學於(yu) 此,有“江南第一書(shu) 院”之譽。以書(shu) 院命名本次活動,旨在突出我們(men) 對於(yu) 傳(chuan) 統現代轉換的殷切期待,我們(men) 希望通過征文這種形式,以文會(hui) 友,從(cong) 而凝聚青年力量、展現青春智慧,以切實推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裏特選登三篇獲獎征文(部分內(nei) 容)。大學生和儒學的結合,必將綻放出絢麗(li) 的花朵。

 

(作者為(wei) 台州儒學院院長、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桐江書(shu) 院一角

 

汪琬與(yu) 清初學風

 

關(guan) 珺天

 

汪琬(1624-1690),字苕文,號鈍翁,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累官戶部郎中,康熙十八年(1679)舉(ju) 博學鴻儒,授編修,與(yu) 修《明史》,有《堯峰文鈔》《鈍翁前後類稿》《鈍翁續稿》等集存於(yu) 世。汪琬與(yu) 侯方域、魏禧並稱“清初古文三大家”,其詩與(yu) 王士禛並稱“汪王”,又名入“海內(nei) 八家”,在清代思想文化史的典範敘事中,他長期被視作一個(ge) 古文家、詩人,卻是學術史上的邊緣人與(yu) 失語者。

 

汪琬早年以舉(ju) 業(ye) 為(wei) 的,參加過四次鄉(xiang) 試,並終在32歲時登榜二甲進士。此時的他雖以文成名,但對“文”背後的“學”體(ti) 認尚淺,“雖嚐習(xi) 程、朱之說,然僅(jin) 以備科舉(ju) 之用耳,其中實無所得也”(《鈍翁前後類稿》卷四十八)。順治十五年,汪琬入京補戶部福建司主事。在初至京師與(yu) 周容的書(shu) 信中,汪琬談到,自中第以來,他便一直在思考“古學者之道”為(wei) 何的問題,並將學習(xi) 詞章的方法由時文寫(xie) 作轉移到對韓、歐諸集的研讀上來。汪琬既開始潛心於(yu) 韓、歐之集,就自然會(hui) 進入古文家“文-道”之辨的語境。韓愈講“愈之所誌於(yu) 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歐陽修講“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皆是追求文以載道、文道相合的先驅。汪琬批判明季士人“束書(shu) 不觀”,隻習(xi) 時文、耳食剽竊,導致了“學日益陋,識日益卑,四方之風俗亦日益壞,而天理民彝或幾乎息也”(《鈍翁前後類稿》卷二十六)。故而當今想要振興(xing) 世道風俗,就不能再專(zhuan) 於(yu) 科舉(ju) 時文。

 

汪琬認為(wei) ,好的文章必須是“載道之文”,得於(yu) 道深,則文章不求工而自工。同時,文章也是“道”的載體(ti) ,如果不寫(xie) “載道之文”,其後果不僅(jin) 僅(jin) 關(guan) 乎文事,就連天地之道都將無法托傳(chuan) ,人倫(lun) 教化也會(hui) 麵臨(lin) 泯滅。反過來說,文章如果“角逐辭章”、追求“新奇可喜”,則不僅(jin) “昧於(yu) 辭義(yi) ”,更“叛於(yu) 經旨”,有“亂(luan) 道”之害,形同前人所謂的“文中之妖”與(yu) “文中之賊”。在他看來,“後世辭賦章句”與(yu) “孔子之所謂文”的本質性差別正在於(yu) 此。(《鈍翁續稿》卷十五)

 

那麽(me) ,如何寫(xie) 出“載道之文”?

 

汪琬輕視明人學術,但獨重歸有光。在為(wei) 《明史》所作《歸有光傳(chuan) 》中,他總結出“有光之學,原本六經”,顯然已經接受了為(wei) 文要“知古人之學”,尤其要本諸“六經”的取向。他認為(wei) ,“經非文,無以發明其旨趣;而文不本於(yu) 六經,又不足謂之文”,“夫日月星辰,天之文也;山川草木,地之文也;《易》《詩》《書(shu) 》《禮》《樂(le) 》諸經,人之文也”,強調文章必須根柢六經。(《鈍翁續稿》卷三十、《鈍翁前後類稿》卷三十三)

 

從(cong) 他自述為(wei) 學進路中也可看出,研習(xi) “六經”對其寫(xie) 文章產(chan) 生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夫琬之於(yu) 道,固有誌焉而不逮者也。當其少時,頗好韓吏部、歐陽子之書(shu) 。及壯而始習(xi) 六經,又好諸家注疏之書(shu) ,孜孜矻矻,窮日盡夜以用力於(yu) 其中。於(yu) 是異同離合之必辨,名物器數之必晰,義(yi) 類指歸之必加研求,不可謂不博且專(zhuan) 也。至於(yu) 既久,則稍舉(ju) 而筆之於(yu) 文,亦且曠然若有所見,怡然若有所得矣。(《鈍翁前後類稿》卷十八)

 

汪琬接觸六經,雖然本意是服務於(yu) 作出“載道之文”,防止文章陷入“剽竊牽綴、浮遊不根”“若風中之蓬,水上之梗,靡靡然一無足恃”之窠臼(《鈍翁續稿》卷十五),但日複一日的研習(xi) 必然加深其對經學的理解。康熙十二年前後,他的學術興(xing) 趣開始向經學偏移。汪琬於(yu) 裏居之時,保持著“穿穴經傳(chuan) ”“聊用自娛”“琴書(shu) 都廢閣,惟課淨名經”的生活狀態,著書(shu) 務疏經義(yi) ,旁及先儒諸說,參稽異同,以求至當。(《鈍翁前後類稿》卷九、四十六)他撰寫(xie) 《古今五服考異》八卷、《詩問十四則》,於(yu) 《詩》《易》《儀(yi) 禮》《尚書(shu) 》《春秋》等方麵多有所得。這段時間,他心中所念是“經術慚迂闊,文章悔琢磨”“樸學愁難繼,雄談幸不違”,已顯露出在“經術”與(yu) “文章”之間的糾結,並更偏向於(yu) “樸學”。(《鈍翁前後類稿》卷九、《鈍翁續稿》卷二)

 

晚年時他對經學的看重則更加明確:“文章自可讓餘(yu) 子,學術要須趨大醇。燈火青熒人跡絕,夜窗獨與(yu) 聖賢親(qin) 。”“老夫耄矣拋殘祿,惟抱遺經守空穀。區區樸學待君傳(chuan) ,還鄉(xiang) 勿厭專(zhuan) 耕讀。”(《堯峰文鈔別錄》卷一)可見汪琬晚年已誌在學術,不在文章。“予故喜為(wei) 古文詞者,晩歲乃大悔之”“予固晚而有誌經學,顧年及昏耄,見聞遺忘,輒撫卷歎息”等自白更是其學術轉向的明證。(《堯峰文鈔別錄》卷二)

 

僅(jin) 僅(jin) 圍繞汪琬的交遊唱和圈,便可發現清初不少人都與(yu) 他類似,有著從(cong) 文人轉向儒者,由好詩文轉向潛心經學的經曆。如王士禛之弟王士祿,“自少以文章名,尤工於(yu) 詩。晚歲益潛心六經”(《鈍翁前後類稿》卷三十五);董文驥早年為(wei) 禦史時曾與(yu) 汪琬“以詩歌古文詞相磨礪”,晚年轉而“潛心《三禮》之學”,“集中所載《經說》,猶班班可考”(《堯峰文鈔別錄》卷二)。由此可見,清初一批文人可能正是在由追求“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的轉變中,開始接觸經典,最終走向經學。此種“以詞章入經學”的學術路徑在清初學風轉變、學術轉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似不容忽視。

 

對於(yu) 汪琬的經學研究,觀其同時代人陸隴其的評價(jia) :“惟十六、十七卷解三《禮》者最精確,蓋其所得力也”(《三魚堂日記》卷上),尚比較認可其在《禮》學上的成就;四庫館臣論《堯峰文鈔》時也認為(wei) “(汪琬)與(yu) 若璩論《禮》相詬……若璩博洽亦名一世,不與(yu) 他人角,而所與(yu) 角者,惟顧炎武及琬,則琬之文章學問可略見矣”。亦將汪琬的學問與(yu) 閻若璩、顧炎武相提並論。汪琬還曾親(qin) 炙惠周惕,有學者指出其經學當為(wei) 漢學吳派之近源。但或許是因為(wei) 汪琬漢宋兼采、不立門戶,在乾嘉學者眼中這種學術駁雜不純,故從(cong) 惠棟開始就避而不談汪琬對惠周惕的影響。在傳(chuan) 統思想史敘事中,乾嘉漢學的學統建構往往根據“後果”去追溯“前因”,不斷做加法,把閻若璩、胡渭等人牢牢立於(yu) 樸學先驅之位的同時,也對一些思想者做了“減法”,造成後世對他們(men) 的遺忘和誤讀。這種線性敘事顯然會(hui) 使思想史陷入過度精英化、經典化之窠臼,遮蔽了清初學術轉向的複雜性與(yu) 多元性,我們(men) 應力求重建這批清初被“減去”的思想家之曆史。不可否認,汪琬的古文成就較高,相比之下他的經學研究或許並不深刻,但是正如葛兆光強調,“一般的思想家”亦有其意義(yi) (《中國思想史》),今天我們(men) 應該在清代思想史、學術史的譜係中重新找出他的位置。

 

(作者為(wei) 南開大學曆史學院2020級本科生)

 

明清時期台州儒學學統的建構與(yu) 書(shu) 寫(xie)

 

王玉吉 汪海俊 鄒怡靜 汪雨 俞貝貝

 

學界用“台學”一詞指稱台州曆史區域內(nei) ,以程朱理學為(wei) 主體(ti) 發展起來的區域性儒家學術流派,以及由此形成的學術傳(chuan) 承體(ti) 係。“台學”一詞出於(yu) 明人金賁亨的《台學源流》(1549年)。《台學源流》是第一本專(zhuan) 門探討台學學統的著述。清人王棻所作的《台學統》(1895年)與(yu) 吳觀周所作的《續台學源流》(1911年)是《台學源流》之後討論台州學術源流與(yu) 發展的重要論著。因此,本文將嚐試把三本著作整合在一起,探討明清時期台州儒學學統建構的動態過程。

 

一、構建伊始:金賁亨《台學源流》與(yu) 台學最初框架

 

金賁亨編纂《台學源流》時以朱子學為(wei) 主要線索,站在朱子理學的話語視域中論述。現存的《台學源流》收錄的可考的台儒共38人。其所探討的台學發端於(yu) 傳(chuan) 胡安定之學的徐中行,仰賴朱熹傳(chuan) 學事而勃興(xing) 。朱子去後,台學中微。之後朱熹的再傳(chuan) 弟子王柏來台講學,振起台學“欲墜之緒”。因此金氏將朱熹與(yu) 王柏一同列為(wei) 台學之師。

 

其實書(shu) 中傳(chuan) 記部分記載的師承關(guan) 係、學術思想較為(wei) 多樣,但金氏的案語先陳述所錄儒者與(yu) 朱熹、朱子學說的關(guan) 係,再以此為(wei) 依據評述台學的發展情況。對傳(chuan) 胡安定之學的二徐,金氏記述朱熹使二徐之名“益以重”,得出了“台學之盛,實權輿於(yu) 此”的結論。在朱子後學中,杜南湖兄弟也隨石子重學習(xi) ,趙師雍兄弟也向陸九淵學習(xi) 。在思想上,趙師雍兄弟更接近陸九淵,因此被王棻歸入陸氏學。金賁亨以二人師承經曆為(wei) 依據,將二者歸入得朱子真傳(chuan) 者的行列中。車若水先後向陳耆卿、杜範、王柏學習(xi) ;王賁、胡常、戴泉溪是朱熹的四傳(chuan) 弟子,金賁亨稱他們(men) 為(wei) “有聞其(朱熹)緒餘(yu) 者”。金賁亨稱南宋的台州學者“得其心不謬於(yu) 其途”,“其心”“其途”在這裏都指朱子理學,金賁亨將當時台儒有所成就、台學繁盛的原因都歸於(yu) 朱子傳(chuan) 道。此外,他將明初的郭樌、方孝孺、陳選一同評價(jia) 為(wei) “能上繹程、朱之緒”,“可以登程、朱之堂”,重視三人對程朱理學的傳(chuan) 播作用。

 

金賁亨的這種編纂方式奠定了朱熹為(wei) 宗、性理為(wei) 框的台學學統框架,雖然使學脈十分清晰,但營造出台學興(xing) 衰絕對依賴於(yu) 朱子學說在台州的興(xing) 衰的錯覺。

 

二、學統演進:《續台學源流》與(yu) 《台學統》與(yu) 清代台學構建發展

 

相較於(yu) 金賁亨的編纂成果,吳觀周與(yu) 王棻的編纂活動更為(wei) 開放,建構結果也更為(wei) 多樣。

 

在性理方麵,明中葉時興(xing) 起的陽明心學對台學產(chan) 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也反映在吳觀周的編纂活動之中,即在學派方麵進行拓展。《續台學源流》收錄的學者中,應良、鍾世符、黃綰、石簡師從(cong) 王陽明,黃綰的“理在於(yu) 我”等思想皆得諸王陽明;章士麟慕王陽明之學;金賁亨、金立敬兼從(cong) 朱子學與(yu) 心學。這一收錄範圍的擴大在朱子學之外為(wei) 台學增寫(xie) 了心學的傳(chuan) 統。

 

王棻的編纂方式賦予台學學統以變化性與(yu) 自主性,即台學學統在內(nei) 在演進與(yu) 外部影響下不斷變動。具體(ti) 表現為(wei) 兩(liang) 點:

 

其一,相比《台學源流》,《台學統》中台學具有更強的主體(ti) 性,即台學的本地因素被特別突出。這種主體(ti) 性又表現在本地學術家族的學說與(yu) 本地人物地位的提升上。前學已論述過宋代台州學術家族在台學發展中具有“堡壘”的作用。當時的台州本地學術家族主要是徐氏、杜氏和車氏。《台學源流》以朱子學的傳(chuan) 承為(wei) 脈絡的寫(xie) 法未能很好地體(ti) 現它們(men) 在學術傳(chuan) 承中的作用。王棻編纂《台學統》卻收錄了大量同屬一個(ge) 家族的學者。王棻將車氏與(yu) 杜氏的學脈分離出來,與(yu) 王柏的傳(chuan) 承脈絡同列,強調這兩(liang) 家的學術傳(chuan) 承的連續性與(yu) 自主性。並且,車氏學派的開創者車瑾並不是朱熹的弟子。在車瑾身上,台學的本地力量被進一步強調。在對本地大儒的處理上,《台學統》的記載提高了他們(men) 在學術史上的地位與(yu) 意義(yi) ,並強調他們(men) 的學術思想中的本地來源。方孝孺是其中的典型。金賁亨為(wei) 方孝孺作傳(chuan) 時,重點在於(yu) 他在台州外的求學經曆與(yu) 思想,但王棻在《台學統》中收入的資料詳寫(xie) 方孝孺仕途經曆與(yu) 死亡原因,增加了“其學實本之家庭”“(道德文學)當代一人”“鹹以為(wei) 程、朱複出”等評價(jia) 。在這種書(shu) 寫(xie) 與(yu) 認知中,方孝孺的地位、才學被提高到和程朱相當,被塑造為(wei) 德才絕世的突出代表與(yu) 具有台州本地特色的忠節符號。這些記載強調台州的本地因素在台學學統傳(chuan) 承上的作用,本身也表明台學內(nei) 在演進的作用在台州學者認知中的不斷增強。

 

其二,台學逐步轉型,即明清時朱子性理在台州逐步衰弱,台學的突出領域逐步從(cong) 性理轉向經濟、詞章,最後轉變為(wei) 詞章、訓詁。構建這一動態過程的基礎是王棻劃分科目、以自身的學術思想為(wei) 支架重構台學框架的編纂方式。王棻認為(wei) :“性理者,六經之道也;經濟者,六經之用也;詞章者,六經之文也;訓詁者,六經之學也……然其大本則在氣節,大要則在躬行。”《台學統》實錄台儒341人,按大科分為(wei) 6科,再細分為(wei) 24科。大科中氣節之學處於(yu) 第一位,作為(wei) 四科歸宿的躬行位於(yu) 最後。在這種框架下,台州最早的重要儒者是氣節之學中的晉人任旭。在主流的朱子學之外,王棻增加了陽明學、永嘉學派、經濟之學、詞章訓詁等派別的學統,並將氣節和踐行建構為(wei) 台學最為(wei) 古老的重要傳(chuan) 統。在《台學統》多學統多樣本的建構中,台學的轉型過程十分清晰。宋時性理之學興(xing) 盛,124位宋儒中長於(yu) 朱子性理者多達48人,另有傳(chuan) 無垢張氏學者1人、長於(yu) 陸氏學者2人;明代131名台儒中,長於(yu) 朱子性理、陽明心學者分別為(wei) 14人、6人,另有朱陸兼修者5人,長於(yu) 詞章之學者達32人,長於(yu) 經濟之學者達24人,性理之學發展頹勢漸顯,經濟之學成果較為(wei) 卓越,台學開始向詞章訓詁轉向;清代35名台儒中未有尤擅性理者,長於(yu) 詞章、訓詁者各12人,性理之學沒落,訓詁學持續發展。在這種變化的過程中,台學躍出性理學的視域,實際上擺脫閩學分支的身份,真正具備台州本地特點,並進入更廣泛的儒學的範疇。

 

通過對王棻、吳觀周兩(liang) 人的編纂活動的考察,當今多派多科、與(yu) 世推移、具有主體(ti) 性的台州學統麵貌基本構建完成。三人的編纂既繼承又發展、既不同又共通,逐漸構築出更接近真實的台學學統。台州學者們(men) 對台學學統的認知與(yu) 構建逐漸完善。

 

(作者係浙江海洋大學師範學院曆史係2022級本科生)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理據

 

丁睿

 

追尋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化的合理關(guan) 係始終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話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體(ti) 現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先進本質。”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chuan) 承數千年的文化基因,總是在最深層次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現代化的進程,是涵養(yang)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沃土,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充實的理論依據。

 

(一)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中國人幾千年來形成的道德觀、社會(hui) 觀、天下觀承載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一主體(ti) ,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源頭活水”,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形成浸潤深廣。

 

奮發進取的道德觀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特質。奮鬥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內(nei) 在地蘊含著每一位中國人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與(yu) 道德追求,也體(ti) 現出中華民族奮發進取的民族風格與(yu) 氣派。可以說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正是一部輝煌的奮鬥史,自誕生之日起,中華民族便踏上了艱苦的奮鬥曆程。至近代以來,無數知識分子與(yu) 愛國人士以奮鬥精神開展救亡圖存運動,從(cong) 洋務運動、百日維新到戊戌變法,奮發進取的道德觀為(wei) 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與(yu) 探索現代化道路注入了不竭動力。“社會(hui) 主義(yi) 是幹出來的,新時代是奮鬥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奮鬥精神不斷激勵中華兒(er) 女投入到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偉(wei) 大實踐之中,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

 

以民為(wei) 本的社會(hui) 觀陶染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jia) 值立場和根本目的。民本思想是中華文明人文精神的集中體(ti) 現。中華民族的社會(hui) 觀浸潤在“民為(wei) 邦本,本固邦寧”的情感認知中,形成了“以民為(wei) 本”的政治治理主張以及以“大同”社會(hui) 為(wei) 最高政治理想和社會(hui) 存在形式的集體(ti) 主義(yi) 價(jia) 值取向。民本思想已深深植根於(yu) 中華民族的血脈與(yu) 靈魂,因此自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便將“為(wei) 中國人民謀幸福、為(wei) 中華民族謀複興(xing) ”作為(wei) 永不磨滅的使命與(yu) 初心,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的人民觀同頻共振。立足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奮鬥目標,麵對人口規模巨大的實際國情,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秉持的民本思想內(nei) 在地決(jue) 定了我們(men) 必然將“人民至上”作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價(jia) 值立場,以實現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民族追求為(wei) 根本目的,為(wei) 實現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奮鬥。

 

和而不同的天下觀指引著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選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蓋源於(yu) 中華民族和而不同的天下觀,如“與(yu) 人和者,謂之人樂(le) ;與(yu) 天和者,謂之天樂(le) ”的“以和為(wei) 貴”的待人、待物之道,“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中庸世界觀。中華文化始終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以包容與(yu) 尊重的心態求同存異,積極吸收一切外來優(you) 秀成果、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從(cong) 統一戰線理論、多黨(dang) 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再到堅定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始終內(nei) 外如一延續著和而不同天下觀。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亙(gen) 古秉承“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天下觀的中國人民必然會(hui) 選擇一條和平、包容且普惠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麵對日漸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國人民將站在曆史的正確一邊繼續秉持和而不同的天下觀,堅定和平共處、平等互利的原則,加強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駁斥“強則必霸”的偏見謬論。

 

(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發展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軟實力”作為(wei) 一種無形的導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內(nei) 在於(yu) 一個(ge) 國家的文化、價(jia) 值觀,外在於(yu) 其外交與(yu) 政治政策。其中,“文化”是“軟實力”的內(nei) 核之所在,文化軟實力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我們(men) 強黨(dang) 興(xing) 國的重要支撐,與(yu) 物質硬實力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於(yu) 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作為(wei) 文化軟實力的精華,集結了中國民族數千年的智識與(yu) 智慧,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涵養(yang) 獨特價(jia) 值觀、構建新時期意識形態安全體(ti) 係,提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權、影響力。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涵養(yang) 獨特價(jia) 值觀。“價(jia) 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所在,是人們(men) 基於(yu) 一定的認知對事物的理解、對是非的辨別,其是否具有強大感召力、是否為(wei) 人民所信仰踐行關(guan) 係到國家與(yu) 社會(hui) 的和諧穩定、長治久安。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全體(ti) 中國人民的凝心聚力,這必然需要一個(ge) 強大而有力的正確價(jia) 值觀,夯實鞏固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以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克己奉公的敬業(ye) 精神、履信思順的赤誠之心、樂(le) 易仁愛的尚善之德陶染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yang) ,孕育出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這個(ge) 中華民族最大的“同心圓”,激發人民的精神動能,助力公民素質與(yu) 能力的全麵、現代化發展,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涵養(yang) 了獨特、具有中國特色的價(jia) 值觀,充分發揮價(jia) 值觀鑄魂育人、強基固本的重要作用。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增強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話語權、影響力的文化基礎。新時期我國日益擴大對外開放格局,資本主義(yi) 文明觀和價(jia) 值觀也隨之滲入。麵對“世界怎麽(me) 了、我們(men) 怎麽(me) 辦”的問題,構建新時代意識形態安全體(ti) 係,將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穩固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一劑“強心針”。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具有統一性,各民族休戚與(yu) 共、守望相助,建立起了共同的精神家園,群策群力的集體(ti) 智慧也是中國人民積極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自覺與(yu) 自信之源。麵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的最佳載體(ti) ,向世界展現一個(ge) 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不能缺少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力量。在難以預測的意識形態風險頻發的現實麵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能夠極大提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構築堅實的思想防線與(yu) 精神定力,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獨特優(you) 勢扭轉長期以來在國際領域意識形態鬥爭(zheng) 中的被動局麵。

 

綜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展離不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助力與(yu) 滋養(yang)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必須堅持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繼承與(yu) 轉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men) 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我們(men) 必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以馬克思主義(yi) 真理激活傳(chuan) 統文化基因,實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chuan) 統文化在繼承與(yu) 傳(chuan) 播中煥發生機,延續中華文脈,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固本培元。

 

(作者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

 

 

 

桐江書(shu) 院旁“鑒湖”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