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盛】對孔子學院的反思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2-05-25 08:00:00
標簽:

 



對孔子學院的反思
作者:李開盛 
發布時間:2012-05-25



   近些年來孔子學院在全球發展很快,有關方麵以及不少人對此洋洋自得,視其為文化外交的重要成果,也是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但是,在孔子學院的重點發展對象國美國(目前美國共有孔子學院80餘所,占了全球孔子學院數量的約1/7),近日中國卻遇到了“迎頭棒喝”。

 
  根據美國國務院5月17日發布的公告,目前在該國持有J-1簽證的孔子學院中國教師將不得不於6月30日離境,美方稱不會為他們續簽簽證。美方提供的理由是,盡管孔子學院可能有利於促進文化交流,但其所從事活動必須符合正確的交流規範、遵循相關法規。目前,前往美國孔子學院教授漢語的中國誌願者持的是用於訪學的J-1簽證。而根據美方的規定,教授、研究學者、短期訪問學者,或學院、大學的學生均不允許在公立和私立小學、中學進行教學,否則便與有關交流訪問項目的法規相悖;隻有在得到認證的中學以上機構內,才可安排中文課程;並且,持有J-1簽證的教授隻能在這些機構的外語院係內進行授課。
 

  中方的態度是對此表示“震驚”,但在筆者看來,此事固然令人痛心,但並不令人意外。筆者在前兩年曾與人對孔子學院在美國的輿論環境進行了研究,發現自2005年開辦以來美國社會對孔子學院的負麵看法就呈總體上升趨勢。而其最重要的原因,則是對孔子學院被當成一種政治宣傳工具的擔心。一些美國人甚至因為來自中國的誌願者中有共產黨員而發起過對孔子課堂的抵製活動。在中國人看來,這實屬過慮。但從美國的角度看,特別是從美國獨特的教育文化出發,以下事實確實不能讓他們放心:
 

  第一,孔子學院不是非政府組織,其總部與中國國家漢辦是一套人馬,兩牌塊子,典型的中國政府機構。而中國政府由於戴著社會主義的帽子,很容易引起美國人的疑慮。
 

  第二,孔子學院不是像德國的歌德學院和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學院那樣作為一個文化交流機構而單獨存在,而是進入了美國的教育體係,與美國的教育機構搞合作辦學。美國社會一貫主張教育不能受政府的控製,地方化、多元化色彩明顯,對來自國外政府資助的“滲透”自然更加警惕。
 

  第三,出於國內政治的考慮,孔子學院在章程中強調不得其活動不得與台獨活動等相關,強調對中國法律的遵守。這在美國看來,自然也有“幹涉內政”之嫌。而且,每建一所孔子學院,中方不但提供資金,還提供教材和師資。而對此,許多美國人也是不放心的。他們表示願意學漢語,但要自己編教材,並由自己的老師去教。
 

  中國在對孔子學院的宣傳上,也存在很多問題。其網站、發行的刊物把中國領導人的指示、視察放在最突出的位置,這是內宣中的正常做法,但美國人看到了,隻會進一步加深孔子學院是“政治宣傳工具”的疑慮。而且,中國政府每年都至少由國務委員出麵,舉辦規模盛大的孔子學院大會,這樣的政府工程恰恰是美國人最不容易接受的。
 

  由此可見,固然許多美國人屬於擔心過度,但孔子學院的運作方式確實與其教育文化觀念大不相同,遇到抵製是遲早中事。小布什政府時期,教育經費被大量削減,許多美國大學、中學甚至小學由於經費缺乏,因此與中國孔子學院總部合作開設了孔子學院或課堂。當時小布什政府與中國關係良好,盡管有人反對,也沒有往心裏去。目前,這些因素可以說是不存在了。奧巴馬政府加強了對教育的撥款,重新把中國定位為頭號競爭對手。相反,美國社會對孔子學院各方麵的擔心一直存在。這樣,特別是在美國的大選之年,美國國務院出台這樣一個公告就毫不令人意外了。
 

  有鑒於此,中國必須大力調整自己的孔子學院發展戰略。當務之急是要把孔子學院與政府脫鉤,將之變成一個純粹的非政府組織。政府當然可以進行資助,但必須從管理上完全脫身開來,不再由政府官員兼任孔子學院的理事長、秘書長等職。在運作上也要脫離那種由教育部發動、國內各高校派出教師的行政化推廣模式,完全由作為民間機構的孔子學院去做。這樣發展的速度可能會慢一些,但實際上更加符合文化交流與推廣的題中應有之義。這本來就是一項“潤物細無聲”工作,不動聲色、不著痕跡才是最高境界。目前孔子學院的問題恰恰不是發展得太慢而是太快了,反而引起了國外特別是西方人對於中國文化“侵略”的擔心。另外,在發展模式上也有必要進行改革,至少是要在強調教育多元化的美國改變與當地大學或其他大學合作辦學的方式,成為獨立的文化交流機構。這樣,即使對方有微詞,也不好說些什麽。最後,改變我們的宣傳與一些管理中的方式,要照顧所在國的國情。我們一貫強調國情論,到國外也要由己度人,用當地行得通的方式辦事。隻要這樣,孔子學院才能真正辦出效果。
 

  當然,最根本的還是改變我們一些官員對孔子學院和文化交流的認識方式。文化交流不是一項政績工程,不能急於求成,不能違反文化交流規律辦事。更重要的是,孔子學院目標還是推廣文化,而文化能否得到別人的認同,關鍵還是這種文化的吸引力與先進性,而不是我們投入資金的多少。如果我們不能夠在保護好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使之實現現代化,成為一種符合現代社會生活的先進文化,表麵上的工作搞得再好,孔子學院建得再多,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也會仍然是一句空話。 

    來源: 作者博客 | 來源日期:2012年5月24日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