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wei) 邦本 中國傳(chuan) 統民本思想的集中體(ti) 現
作者:劉餘(yu) 莉 申靜思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十月廿一日辛未
耶穌2022年11月14日
“民為(wei) 邦本”是中國傳(chuan) 統民本思想的集中體(ti) 現,原寫(xie) 作“民惟邦本”,出自《尚書(shu) ·五子之歌》。書(shu) 中記載,禹的孫子、啟的兒(er) 子太康,身居帝位卻不務朝政,放縱情欲沒有節製,百姓對他非常怨恨,但他卻不知反省。有一次他到洛水之南打獵,打了百餘(yu) 天都不回都城,國民怨聲載道。有窮國的國王(即後羿)把太康攔在了黃河岸邊,不讓他回國。太康的五個(ge) 弟弟埋怨太康不理朝政而陷入困境,分別作了一首詩來勸誡太康。其中第一個(ge) 弟弟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lin) 兆民,廩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wei) 人上者,奈何弗敬?意思是,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牢固了,國家才能夠安寧。我看天下的愚夫愚婦,都能夠戰勝我。對於(yu) 民怨,豈能隻在乎已經顯露的?應該在尚未顯露時就有所謀劃。我治理億(yi) 萬(wan) 民眾(zhong) ,心情就像用腐朽的繩索駕駛六匹馬拉的馬車,怎麽(me) 能夠不謹慎恭敬呢?
《尚書(shu) 》中的這種以民為(wei) 本的執政理念貫穿於(yu) 整個(ge) 中國曆史。早在《周易》之中,就已經出現了與(yu) 此一致的思想。《易·剝》:“《象》曰:山附於(yu) 地,剝;上以厚下安宅。”山本是高起於(yu) 地麵,卻由於(yu) 下不厚而頹下,附著於(yu) 地,這是圮剝之象。圮剝必然是從(cong) 根基開始,下剝則上危。為(wei) 政者通過圮剝之象反思施政,那麽(me) 在治理時就應當“厚下”,厚恩加於(yu) 百姓,以求得“安宅”。山附於(yu) 地就是孟子所謂的得乎丘民而為(wei) 天子。也就是《論語》中的“百姓足,君孰與(yu) 不足?”故厚下乃可安宅,此救剝之妙策也。民是社會(hui) 的基石,以民為(wei) 本則民足,民足則社會(hui) 的基石就穩固,社會(hui) 的發展才有了保證。
曆史的發展驗證了“民為(wei) 邦本”曆史規律。例如,《群書(shu) 治要·魏誌下》記載:夏商周曆經數十世才衰敗,而秦朝兩(liang) 世就衰亡了,原因在於(yu) 夏商周三代的君主,能夠和天下的人民同甘共苦。而秦始皇壓迫百姓,所以一旦傾(qing) 覆、遇到危難,也沒有人去拯救他。由此可見:“夫與(yu) 人共其樂(le) 者,人必憂其憂;與(yu) 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這說明,在位者、執政者對待人民、百姓的態度與(yu) 其基業(ye) 的興(xing) 衰成敗具有密切關(guan) 係。正如《群書(shu) 治要·春秋左氏傳(chuan) 》中所總結:“國之興(xing) 也,視民如傷(shang) ,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wei) 土芥,是其禍也。”
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包括三個(ge) 層次,即經濟上富民,政治上重民,文化上教民。
關(guan) 於(yu) 經濟上富民,孔子的“富與(yu) 貴,是人之所欲也”以及“庶之”“富之”“教之”的經濟發展“三步曲”論述說明,孔子從(cong) 不否認人們(men) 對物質財富的正當追求,並認為(wei) 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經濟水平是實施良好有效的道德教化的基礎。孟子也說:“今也製民之產(chan)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le) 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yu) 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yi) 哉?”管子也明確提出:“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所以治國首先應該從(cong) 經濟上富民。
關(guan) 於(yu) 從(cong) 政治上重民,在《群書(shu) 治要·六韜》中記載:善於(yu) 治理國家的人,對待百姓就像父母慈愛自己的兒(er) 女、兄長友愛自己的弟弟一樣,“見之饑寒,則為(wei) 之哀;見之勞苦,則為(wei) 之悲”。在位者從(cong) 政治上重民主要表現在必須重視傾(qing) 聽人民的呼聲,使下情上達。《群書(shu) 治要·潛夫論》中講:“治國之道,勸之使諫,宣之使言,然後君明察,而治情通矣。”為(wei) 此,古聖先王設立了各種製度,以便聽取人民的諫言,了解自己的施政得失。《群書(shu) 治要·漢書(shu) 五》記載:古代聖王采取的製度,是史官在前記載君主的過失,樂(le) 工誦讀規勸的諫言,平民百姓在道路上可以批評時事,商旅之人在市場上可以隨意議論朝政,這樣國君方能聽到他的過失,見義(yi) 則從(cong) ,加以修正。《群書(shu) 治要·後漢書(shu) 三》中亦記載楊震之語:古代聖哲明王所以能明察事理、修政安民的原因,就在於(yu) 廣泛聽取普通百姓的意見、全麵細致地體(ti) 察民情。使民情上達,民心安定。這樣廣開言路,才能洞察隱憂,做到兼聽則明,不被蒙蔽。
關(guan) 於(yu) 文化上教民,《群書(shu) 治要·管子》中曾言:“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道,莫如教之。”關(guan) 於(yu) 教育的目的和核心,《禮記·學記》中言,“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即使人善良的方麵不斷增長,而使人的過失得以挽救。因此,一個(ge) 好的領導者應同時具備“君”“親(qin) ”“師”三個(ge) 職能。這意味著在位者不僅(jin) 僅(jin) 要管理率領民眾(zhong) ,還要像父母關(guan) 愛兒(er) 女般關(guan) 愛民眾(zhong) 。除此之外,還要教導民眾(zhong) 做人的道理。這些才是真正的利人之道。
《群書(shu) 治要·晏子》中記載,齊景公曾問晏子:“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回答說:首先要明確教義(yi) 和政令,並且自己率先履行;對待人民不用苛政,而以刑罰來防止犯罪;要求臣民做到的,君王必須先做到;禁止百姓去做的,自己一定不能違反,這樣,人們(men) 才會(hui) 服從(cong) 其教誨。所以,教民要求領導者和教育者首先接受教育。古代四書(shu) 五經等經典都是針對領導者的教誨。正如《禮記·樂(le) 記》中所言:“君好之,則臣為(wei) 之;上行之,則民從(cong) 之。”如果為(wei) 官者認為(wei) 需要教化的是百姓,自己卻不能身體(ti) 力行,結果勢必會(hui) 導致“言教者訟”,達不到教育的效果。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