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鼎 著《禮學管蠡集》出版暨後記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2-08-23 20:55:28
標簽:《禮學管蠡集》

丁鼎 著《禮學管蠡集》出版暨後記

 

 

 

書(shu) 名:《禮學管蠡集》

作者:丁鼎 著

出版社: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2年6月

 

【作者簡介】

 

 

 

丁鼎(本名程奇立),1955年3月生,山東(dong) 萊西人。1982年7月畢業(ye) 於(yu) 曲阜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獲文學學士學位;1989年7月畢業(ye) 於(yu) 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獲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2000年6月畢業(ye) 於(yu)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獲曆史學博士學位。

 

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hui) 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dong) 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孔子研究院“尼山學者”特聘研究員。兼任山東(dong) 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山東(dong) 周易研究會(hui) 監事長、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等。

 

多年來主要致力於(yu) 儒家經學史、三禮學、中國古代傳(chuan) 統文化和中國古典文獻學的教學與(yu) 研究工作。迄今已出版學術專(zhuan) 著11部,在《中國社會(hui) 科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國經學》《文史哲》《孔子研究》《史林》等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40餘(yu) 篇。獲得省部級社科優(you) 秀成果獎勵9項。其中省級特等獎(第二位)兩(liang) 項、二等獎兩(liang) 項,部級三等獎1項,省級三等獎4項,已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三禮學通史》和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漢魏齊魯經學專(zhuan) 題研究》。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禮圖學史研究》和山東(dong) 省社科規劃項目《考古學視閾下的〈新定三禮圖〉研究》。

 

【內(nei) 容簡介】

 

“禮”既是我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特質,也是我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內(nei) 容。“三禮”——《周禮》、《儀(yi) 禮》、《禮記》三部儒家經典是我國古代“禮”文化的主要載體(ti) 。“三禮學”在中國古代學術史、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人多年來致力於(yu) 中國古代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儒家經學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尤其在三禮學研究領域著力較多。迄今已出版禮學專(zhuan) 著三部(《〈儀(yi) 禮·喪(sang) 服〉考論》《禮記解讀》《新定三禮圖校釋》《三〈禮〉真精神》),發表有關(guan) 三禮學研究的學術文章40多篇。現在已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三禮學通史》(鑒定成績優(you) 秀),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禮圖學史研究》;山東(dong) 省社科規劃項目《考古學視閾下的〈新定三禮圖〉研究》;並主持國家重大招標課題《〈儀(yi) 禮〉複原與(yu) 當代日常禮儀(yi) 重建研究》第一子課題《〈儀(yi) 禮〉儀(yi) 節複原研究》。

 

本自選集《三禮學管蠡集》)共選收本人有關(guan) 三禮學研究的學術論文39篇,並附錄為(wei) 其他禮學著作撰寫(xie) 的序言5篇,共計50餘(yu) 萬(wan) 字。這些文章內(nei) 容涉及《周禮》學、《儀(yi) 禮》學、《禮記》學和“三禮通論”。其中既有依照傳(chuan) 統經學研究的理路從(cong) 文獻學、訓詁學、文化學對三禮文獻文本本身及其所載名物製度和思想內(nei) 容進行考證、闡釋和論述的文章,更有結合曆史學、社會(hui) 學、政治學和哲學對三禮文獻所載各種禮儀(yi) 製度和文化現象進行義(yi) 理分析和理論探討的文章。

 

本書(shu) 所收39篇三禮學研究文章,從(cong) 治學方法看,既有傳(chuan) 統的考據之學,更有密切聯係現實的經世致用之學,既體(ti) 現了追本溯源的求真精神,又體(ti) 現了對三禮學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方麵的努力。本論文集所收文章在內(nei) 容上大多發前人所未發,但均持之有據,能自圓其說。大致說來具有如下幾方麵的特色或創新性:

 

(一)論述了“禮”與(yu) 禮樂(le) 文化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如《禮: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與(yu) 《從(cong) 宋學看“禮”在儒家思想體(ti) 係中的核心地位》兩(liang) 文從(cong) 不同角度論述了“禮”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儒家思想體(ti) 係中的核心地位。《禮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範式》一文根據美國科學史家庫恩的“範式”理論,探討了“禮”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關(guan) 係,認為(wei) 從(cong) 周公“製禮作樂(le) ”到清王朝終結,“禮”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hui) 共同體(ti) 所追求的理想社會(hui) 的理論框架和價(jia) 值標準,因此可以說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一直統攝於(yu) 禮的“範式”之下。

 

(二)探討了“禮”與(yu) 禮樂(le) 文化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與(yu) 當代價(jia) 值。如《儒家禮樂(le) 文化傳(chuan) 統與(yu) 當代和諧社會(hui) 建設》《儒家禮樂(le) 文化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現代意義(yi) 》兩(liang) 文探討了儒家禮樂(le) 文化在社會(hui) 主義(yi) 新文化中建設中的當代價(jia) 值。《儒家禮樂(le) 文化的價(jia) 值取向與(yu) 中華民族精神》論述了儒家禮樂(le) 文化的價(jia) 值取向在中華民族精神建構方麵的曆史價(jia) 值和當今中華民族精神重構中的現代價(jia) 值。而《中國古代的“禮法合治”思想及其當代價(jia) 值》和《禮法相濟、禮主法輔——〈周禮〉的治國理政思想》則考察和探討了禮學經典中所蘊含的“禮法合治”“禮法相濟”思想在古代的社會(hui) 實踐及其對於(yu) 當代法製社會(hui) 建設的借鑒意義(yi) 。《〈禮〉經附庸,蔚成大國——〈禮記〉的思想價(jia) 值及其在儒家經典體(ti) 係中的重要地位》《〈禮記〉與(yu) “內(nei) 聖外王”之道論綱》則重點探討論述了《禮記》在儒家經典體(ti) 係和思想體(ti) 係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對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的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三)對三禮中所蘊含的上古婚姻製度、宗法製度和綱常倫(lun) 理觀念進行了挖掘和探討。如《〈儀(yi) 禮·喪(sang) 服〉的親(qin) 屬稱謂所反映的上古婚姻遺俗》《試論“姨”服重於(yu) “舅”服所蘊含的上古婚姻遺俗》《〈儀(yi) 禮·喪(sang) 服〉所體(ti) 現的周代宗法製度和倫(lun) 理觀念》和《〈儀(yi) 禮·喪(sang) 服〉中所蘊含的“三綱”、“五倫(lun) ”觀念》等都是這方麵的代表作。

 

(四)對三禮文獻本身進行了多方麵創新性的探討。如《試論〈儀(yi) 禮〉的作者與(yu) 撰作時代》《試論子夏與(yu) 〈喪(sang) 服傳(chuan) 〉的關(guan) 係》《〈禮記〉與(yu) 〈儀(yi) 禮·喪(sang) 服〉所載喪(sang) 服製度之比較研究》《〈儀(yi) 禮·喪(sang) 服〉與(yu) 其他先秦文獻所載喪(sang) 服製度之比較研究》《〈儀(yi) 禮·喪(sang) 服〉的傳(chuan) 、記及其與(yu) 經文的關(guan) 係》和《〈禮記·月令〉與(yu) “齊學”的關(guan) 係——〈禮記·月令〉的作者與(yu) 成篇時代再探討》等文章或對三禮文獻的作者、撰作時代等疑難問題進行考察探討,或對三禮文獻與(yu) 其他文獻進行比較研究。

 

(五)對三禮所載一些有爭(zheng) 議的名物製度進行了新的考證和探討。如《“衡”、“軛”考略》《“冕無後旒”說考論》和《“喪(sang) 無二杖”說獻疑》等文章對一些傳(chuan) 統的“禮之數”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和考證,提出了新見。

 

(六)對三禮學術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學者和著述進行了考察和論述。《劉歆的〈周禮〉學及其在兩(liang) 之際的傳(chuan) 承譜係》《鄭玄三禮學成就述略》《毛奇齡禮學成就論略》《中國禮圖學的曆史、現狀與(yu) 發展趨勢》《新中國(大陸地區)三禮學研究綜述》等都是從(cong) 不同的角度對一些三禮學術史問題進行探討和論述的學術文章。

 

【目錄】

 

 

 

【後記】

 

1995年秋,年屆不惑的我有幸負笈長春,忝列著名曆史學家、經學家金景芳先生門牆,在先生的指導下以《〈儀(yi) 禮·喪(sang) 服〉研究》作為(wei) 博士論文選題,從(cong) 此逐步進入了禮學研究領域。此後多年來,我一直主要從(cong) 事禮學研習(xi) 和教學工作,撰寫(xie) 出版了數部有關(guan) 禮學的著作,並公開發表了數十篇有關(guan) 禮學的學術文章。現在芹現在讀者麵前的這部《禮學管蠡集》就是從(cong) 本人多年來研治禮學的塗鴉之作中選出來的學術文章38篇,並附錄了為(wei) 其他師友的禮學著作所撰寫(xie) 的序言4篇,共計近50萬(wan) 字。

 

這些文章內(nei) 容涉及《周禮》學、《儀(yi) 禮》學、《禮記》學和“三禮通論”。其中既有依照傳(chuan) 統經學研究的理路從(cong) 文獻學、訓詁學、文化學對三禮文獻文本本身及其所載名物製度和思想內(nei) 容進行考證、闡釋和論述的文章,更有結合曆史學、社會(hui) 學、政治學和哲學對三禮文獻所載各種禮儀(yi) 製度和文化現象進行義(yi) 理分析和理論探討的文章,也有對傳(chuan) 統禮學和禮學史進行探討和思考的文章。

 

本書(shu) 的結集出版得到了濟寧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和中國孔子研究院“儒學研究高端人才科研經費”的資助。在我應聘擔任中國孔子研究院“尼山學者”期間,楊朝明院長、米懷勇書(shu) 記、劉續兵副院長、陳曉霞副院長給予了多方麵的關(guan) 心和幫助,為(wei) 本論文集的結集出版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條件。在此,謹向孔子研究院的上述領導和眾(zhong) 同仁致以衷心的感謝!

 

本書(shu) 的結集出版還要向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舒大剛教授深致謝忱!大剛先生不僅(jin) 多年來對我的禮學研究工作多有切磋、鼓勵和指導,而且還從(cong) 百忙中抽出寶貴時間惠予撰寫(xie) 序言,為(wei) 拙作增光!

 

收入本書(shu) 的38篇文章由於(yu) 發表於(yu) 不同時間、不同報刊,因而原來的體(ti) 例格式不盡一致。這次結集出版,根據現在通行的出版編排規範對各篇文章的正文和注釋的體(ti) 例格式進行了統一處理,並刪去了各篇文章原來的【摘要】和【關(guan) 鍵詞】。此外,還對各篇文章的正文和引文進行了複核,改正了原文中的一些疏誤。這些工作主要由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尼山學堂的祝章霞、曹湲媛、尚樹青、蒙曉晗、孫伊昕、潘靜琳、李美璿、魏辰羽、叢(cong) 方怡、陳蔚曦、於(yu) 佳卉、程瑜、張溯堯、張陳博等十四位學子協助我完成。他們(men) 不僅(jin) 幫我校訂了書(shu) 稿清樣,還對參考文獻進行了複核和訂正,為(wei) 本書(shu) 補苴罅漏,付出了辛勤勞動。在此,謹向他們(men) 一並致謝!

 

這部禮學論文選集即將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列入《金景芳師傳(chuan) 學者文庫》正式出版。這既是對先師訓導之功的紀念,也是對筆者師從(cong) 先師多年研習(xi) 禮學的階段性總結。“禮”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內(nei) 容,也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特質和主要範式。禮學是一個(ge) 內(nei) 涵非常豐(feng) 富博大的學術體(ti) 係,它幾乎涵攝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各個(ge) 方麵。本論文集所收各篇文章雖然於(yu) 我而言已盡了駑馬十駕之力,但我深知本書(shu) 在禮學領域的探索還非常粗淺,其中管窺蠡測之見、扣槃捫籥之失,容或多有!還望海內(nei) 外方家不吝賜教。

 

丁鼎

2021年5月18日謹識於(yu) 曲阜六藝苑寓所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