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鑫】服章之美 承千載風華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1-04-16 00:45:41
標簽:千載風華、服章之美

服章之美 承千載風華

作者:韓鑫

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二月廿九日戊子

          耶穌2021年4月10日

 

 

 

《簪花仕女圖》(局部),傳(chuan) 為(wei) 唐代周昉繪製,粗絹本設色畫,原畫藏於(yu) 遼寧省博物館。根據畫作中的服飾、花冠等,學界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此畫為(wei) 宋代或更晚據唐人舊稿而作。遼寧省博物館供圖

 

 

 

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此件素紗襌衣為(wei) 交領,右衽,直裾,麵料為(wei) 素紗,邊緣為(wei) 幾何紋絨圈錦。湖南省博物館供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局部),傳(chuan) 為(wei) 唐代張萱繪製,原作已佚,現存的是宋代摹本,藏於(yu) 遼寧省博物館。畫中男女騎從(cong) 八人行進狀,服飾輕薄而鮮明。遼寧省博物館供圖

 

4月14日至17日,第四屆“中國華服日”將在澳門舉(ju) 行。“中國華服日”由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新媒體(ti) 協會(hui) 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愛好者共同倡導設立,於(yu) 每年農(nong) 曆三月初三舉(ju) 辦主活動,並在各地舉(ju) 行特色活動,至今已在西安、南京、開封等地成功舉(ju) 辦。

 

3月13日至5月5日,蘇州花朝漢服節在中國花卉植物園舉(ju) 行;5月3日至5日,第一屆“漢服博覽會(hui) ”將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舉(ju) 行……近年來,與(yu) 傳(chuan) 統服飾相關(guan) 的文化活動越來越豐(feng) 富,年輕人穿著傳(chuan) 統服飾已成為(wei) 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區別於(yu) 以往的單純保護和記錄,年輕人不再讓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停留在書(shu) 齋中、塵封在展櫃裏,而是通過自身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理解進行創造性改造、創新性發展,使其成為(wei) 當下更受歡迎的文化產(chan) 品。

 

從(cong) “唐裝熱”到“漢服熱”,傳(chuan) 統服飾為(wei) 何屢現熱潮?以“漢服熱”為(wei) 契機,讓我們(men) 一窺中國傳(chuan) 統服飾的魅力。

 

源遠流長的服飾文化體(ti) 係

 

“中國有禮儀(yi) 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上下五千年,積澱了豐(feng) 厚的服飾文化。“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漢服,是漢民族傳(chuan) 統服飾的統稱,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等。

 

根據漢服體(ti) 係的發展脈絡,可以分為(wei) 衣裳製、衣褲製、深衣製、通裁製四個(ge) 類別。

 

衣裳製是漢服體(ti) 係中男子的最高禮服基本形製,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而確立,周朝納入禮製範疇。隨著衣裳製的款式日益豐(feng) 富,又演化出衣裙製,常常用於(yu) 男女常服和女子盛裝。

 

衣褲製是漢服體(ti) 係中最早發明的服飾之一,分為(wei) 內(nei) 褲(古稱“褌”)、外褲(古稱“袴”“絝”)、套褲(古稱“脛衣”)三種類別。

 

深衣製又稱分裁連屬製,始於(yu) 先秦,典型特征是將獨立剪裁的上衣下裳縫合,形成合二為(wei) 一,又保持一分為(wei) 二的界限,後世演化出曲裾、袿衣、腰襦、襴袍等。

 

通裁製一般認為(wei) 是隋唐時期由北方民族文化交流而引入,經曆“漢化”後成為(wei) 漢服體(ti) 係組成部分。典型特征是上下一體(ti) ,腰間沒有界線,穿到身上起到接近覆蓋全身的效果。

 

我們(men) 如今常說的漢服,通常是指現代漢服,指21世紀出現並流行、繼承曆史上傳(chuan) 統服飾文化、明顯區別於(yu) 其他民族服飾的、具有漢民族文化風格的服飾體(ti) 係。

 

精益求精的服飾製作工藝

 

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讀dān)衣,素紗絲(si) 縷極細,重量還不到一兩(liang) ,“薄如蟬翼”“輕若煙霧”,是迄今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遠的絲(si) 織品衣服之一,代表了漢初相關(guan) 工藝的最高水平。

 

幾千年來,中國傳(chuan) 統服飾的製作工藝逐漸豐(feng) 富,漢服平裁對折的剪裁製作方式,與(yu) 西式服裝有很大差別。主要分為(wei) :領、衽、襟、裾、袖、袂、袪、襴、衩、掩衩、帶、禮服部件及配飾等部分。

 

領:與(yu) 現代服飾中衣領概念相似,通常是將布帛剪裁成條狀或弧狀與(yu) 領窩衣襟縫合,常見的為(wei) 交領、圓領、直領等形態。

 

衽:指上衣前衣片領口近中縫斜線向前伸延部分,用於(yu) 開合衣服的功能性部件總稱。

 

襟:指前衣片胸口部位,用於(yu) 開合衣服的功能性部件總稱。古代與(yu) 衽的含義(yi) 相同。現代漢服中有細微區別,即胸前閉合的專(zhuan) 指襟,而左右相交閉合的斜線伸延部分為(wei) 衽。

 

裾:指衣服下擺的最底端。

 

袖:覆蓋上肢的部件總稱。古時“袖”由“袂”和“袪”兩(liang) 部分組成,“袂”指袖身,是覆蓋上肢的部件總稱;“袪”指袖口。隨著時代發展,逐漸變為(wei) 有“袂”而無“袪”的形態。

 

襴:本意指長衣在腰間、膝下拚接一幅橫布裁片,也被認為(wei) 是對深衣製的恪守而加上。

 

衩:指在衣身兩(liang) 側(ce) 開口不縫合,主要功能是增加活動量。

 

掩衩:指袍服類衣身兩(liang) 側(ce) 開衩位置加接的裁片部件(舊稱擺),起遮蔽作用。

 

帶:是指用於(yu) 固定衣服的條狀部件,有寬窄、長短之分。

 

禮服部件及配飾:禮服部件是掛在腰間的禮服組成部件,常見有蔽膝和後綬兩(liang) 種;配飾通常搭配禮服盛裝使用,常見的有玉佩、鉤帶、荷包、香囊等。

 

漢服之美,圖案元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服飾圖案不僅(jin) 是簡單的漢族傳(chuan) 統圖案,更是中國典型意念化藝術世界。圖案的紋案題材廣泛,主要分為(wei) 植物、動物、字符、幾何、自然和團窠(又稱“團花”)六大類,各種題材可以兼而有之,或繁或簡,可有多種圖案組合應用在不同部位,並且通過“織、繡、繪、纈、貼”傳(chuan) 統工藝,將紋樣圖案印製在織物、衣裳、佩飾上,形成立體(ti) 有序、寓意吉祥的圖案。

 

博采眾(zhong) 長的服飾發展脈絡

 

中國傳(chuan) 統服飾的發展曆史,是不斷吸收各類文化影響的曆史。例如,唐代受西域諸民族影響,流行所謂的“胡服胡帽”,即衿袖窄小條紋卷口褲及軟棉靴等。

 

現代漢服更是集傳(chuan) 統服飾的精華,並結合現代社會(hui) 生活有所創新和發展。近年來,與(yu) 現代工藝技術不斷融合的漢服逐漸從(cong) 服飾文化演變為(wei) 一種潮流趨勢,並釋放出巨大的商業(ye) 潛力。根據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漢服市場銷售規模達到45.2億(yi) 元,同比增長318.5%。業(ye) 內(nei) 人士分析,未來2至3年中國漢服市場仍將保持增長態勢,且在成長起來的新消費群體(ti) 帶動下,漢服對消費者的覆蓋有望進一步加速。

 

“創新表達建立在對傳(chuan) 統文化資源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漢服設計師袁羿告訴記者,漢服的紋樣和形製並非簡單具有美感,其背後有著豐(feng) 富的文化寓意。它們(men) 或來源於(yu) 壁畫古墓,或珍藏於(yu) 博物館,皆有其脈絡傳(chuan) 承。隻有守正創新,才能真正讓傳(chuan) 統文化留得住、傳(chuan) 得開。

 

中國傳(chuan) 統服飾有立領盤扣、素衫襌衣,也有褒衣博帶、深衣襦裙。在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楚豔看來,作為(wei) 設計師,不能隻是簡單地模仿服飾的一些表麵式樣,而是要先回到根本,從(cong)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出發去挖掘和整理,在深入了解如何使用傳(chuan) 統的織染繡工藝、縫紉工藝,掌握豐(feng) 富的圖案寓意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服飾理念,從(cong) 而創造新的中國式樣,再現文化底蘊。

 

“缺乏行業(ye) 標準是目前漢服推廣麵臨(lin) 的最大困境。”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促進會(hui) 服裝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執行主任楊娜表示,現在一些民間自發推廣的漢服,由於(yu) 設計標準不夠統一,影響相對有限。有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漢服的規範包括形製、生產(chan) 和穿法的規範,應充分發揮曆史、美學與(yu) 服裝業(ye) 專(zhuan) 家學者的作用,盡快製定相關(guan) 標準,助力漢服產(chan) 業(ye) 駛入正軌。

 

從(cong) 出土文物考證服飾起源(延伸閱讀)

 

我國服飾文化的曆史源流,在古代典籍中留下了種種傳(chuan) 說。有關(guan) 服飾的產(chan) 生,要以戰國《呂覽》和《世本》的記述最為(wei) 通行。據稱於(yu) 黃帝時“胡曹作衣”,或說“伯餘(yu) 、黃帝製衣裳”。這些傳(chuan) 說反映了一個(ge) 曆史狀況:大約在原始紡織技術昌明之前,有一個(ge) 手編織物做衣服的階段。在西安半坡、浙江河姆渡和錢山漾、江蘇草鞋山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出土遺物證實,在五六千年前已經有種種天然材料編織品和手編織物被廣泛應用,同時也出現了原始紡織手工業(ye) 。

 

如果從(cong) 出土文物方麵加以考證,現代考古學和古人類學已經將服飾文化的起源上溯到原始社會(hui) 舊石器時代的晚期。這時原始人跨入新人階段,石質工具已定型化、小型化,還能打出鋒利的石片石器。不少遺址發現了磨製骨器和大量裝飾品,表明當時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開始製造弓箭,用獸(shou) 皮縫製衣服,發明了人工取火方法,文化發展的速度超越了以往任何時期,其間最具代表性的為(wei) 山頂洞人的文化。

 

在山頂洞人的文化遺物中,包含了磨製的骨針和141件裝飾品。骨針長約812毫米,最粗處直徑約3.3毫米,通體(ti) 磨光,針孔窄小,枕頭尖銳。骨針的發現證實了山頂洞人在距今大約2萬(wan) 年前後,便已經能夠用獸(shou) 皮一類的材料縫製出衣服來了。

 

服飾的產(chan) 生,還可能是出於(yu) 獵捕猛獸(shou) 、應付戰爭(zheng) 的需要,為(wei) 避免利爪與(yu) 矢石的傷(shang) 害,或出於(yu) 偽(wei) 裝與(yu) 威嚇,人們(men) 用骨針率先縫製胸甲等原始的軍(jun) 事服裝,並由此引導出一般日常服飾。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