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怎麽(me) 做父親(qin) ?
作者:王語行
來源:《新教育家》2020年06月刊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五月初八日壬寅
耶穌2020年6月28日
在孔子眾(zhong) 多的門人裏麵,有一個(ge) 很特別,既是學生,又是兒(er) 子,他就是孔鯉。孔鯉是孔子的獨子,出生時,魯昭公送來一條鯉魚慶賀,孔子深以為(wei) 榮,給兒(er) 子取名“鯉”。聖人或偉(wei) 人的兒(er) 子,大都資質平平,就像長在大樹下的小樹,長不高,長不大。

孔鯉也是如此,在《論語》裏,出現過三次,沒說過什麽(me) 出彩的話,表現得很普通。他的兒(er) 子孔伋,就是大名鼎鼎的子思,上承孔子,下啟孟子,在儒家發展史上是一個(ge) 很關(guan) 鍵的人物。如果不是作為(wei) 孔子的兒(er) 子、子思的父親(qin) ,史書(shu) 上不會(hui) 留下關(guan) 於(yu) 孔鯉的隻言片語。這是曆史有趣的地方,自己不行,如果有個(ge) 好爸爸、好兒(er) 子,也可以跟著名垂千古。
一般的讀者對孔鯉多有好奇,因為(wei) 他是聖人之子,很想知道作為(wei) 大教育家的孔子如何教育自己的兒(er) 子。關(guan) 於(yu) 這個(ge) 問題,孔子的學生裏麵,有個(ge) 叫陳亢的,早已替我們(men) 打聽過了:
陳亢問於(yu) 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嚐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論語•季氏》)
伯魚就是孔鯉。這個(ge) 陳亢很八卦,問孔鯉:“你從(cong) 老師那裏聽到過什麽(me) 特別的教誨嗎?”言下之意,孔子是否給自己的兒(er) 子開過小灶、吃過偏飯。
出乎陳亢的意料,孔鯉的回答是——“沒有”。下課之後,孔子對兒(er) 子沒有特別的提點,不過是一再重複對大家都說過的內(nei) 容:要學詩,要學禮。

陳亢聽了孔鯉的話,很高興(xing) ,問了一個(ge) 問題,卻有三個(ge) 收獲:要學詩、要學禮,還明白了“君子之遠其子”的道理。學詩、學禮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我們(men) 今天比較難理解的是:君子為(wei) 什麽(me) “遠其子”?孔子對自己的兒(er) 子難道很疏遠、很冷漠嗎?
今天的教育,主張親(qin) 子之間做朋友,提倡“愛的教育”,相較於(yu) 以前的父權主義(yi) ,無疑是教育觀念的大大的進步。我們(men) 看《紅樓夢》,賈寶玉見了賈政,猶如老鼠見了貓,惶惶不安,手足無措。賈政對這個(ge) 不成器的兒(er) 子,痛斥的時候多,溫情的時刻少,即使那次在大觀園題聯,寶玉的表現很出色,賈政喜在心頭,但口頭上仍不留情,說寶玉出風頭、賣弄才情,半嗔半喜地罵了幾句。這種古典主義(yi) 的父子關(guan) 係,今天大概很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父子如兄弟,母女如姐妹,大家淘在一起,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孔子如果在世,大概又要感慨“父不父、子不子”了吧?
和孩子做朋友,當然可以,但孔子也提醒,朋友是不能多勸的,勸多了,關(guan) 係就生疏了。我們(men) 不能不考慮這個(ge) 問題:父子、母子的關(guan) 係是永定的,而朋友的關(guan) 係是可以解除的,說散就散,朋友絕交的事情,曆史上、現實中都不少啊。
事情有一利必有一弊。這符合辯證法。權威過度,則沒有自由;自由過度,則沒有秩序。較好的做法是,在自由和秩序之間尋找一個(ge) 平衡點。父母和孩子做朋友,風平浪靜的時候,萬(wan) 事大吉,其樂(le) 融融;但遇到危機時刻,總得有個(ge) 拿主意的人,總得有個(ge) 拍板的人,那時候,很多事情,就不是朋友間的商量就能解決(jue) 的了。
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看,“君子遠其子”符合孔子一貫的理念:即使親(qin) 如父子,也要有個(ge) “度”,有個(ge) “距離”。如果親(qin) 密無間,“禮”就沒有了容身之地。“禮”就是孔子所看重的合適的距離、平衡的秩序。
古人有“易子而教”的說法,細細思考,大有講究。有些內(nei) 容,不適合父母教,以古書(shu) 為(wei) 例,《詩經》裏的熾熱的愛情詩、《春秋》裏的亂(luan) 倫(lun) 、弑父,父親(qin) 就不便講,如同今天的性教育,父母也不好意思開口一樣。另外,父親(qin) 教孩子,必然會(hui) 求全責備,孩子不聽,就會(hui) 大怒,傷(shang) 感情。現在有個(ge) 調侃,“不寫(xie) 作業(ye) ,母慈子孝;一寫(xie) 作業(ye) ,雞飛狗跳”,說的就是這樣的情形。何況,父母所講的道理,自己也未必能做到,如果一味要求孩子做到,孩子掉過頭來指責父母言行不一,那可就更不妙了。“易子而教”,不是不教,主要是身教,身教勝於(yu) 言教。說一千,道一萬(wan) ,不如做一件。
孔子的時代,沒辦法“易子而教”,那時候教育不普及,隻好把兒(er) 子放在身邊教,但與(yu) 學生一視同仁。知子莫若父,孔子顯然看出了孔鯉的材質,對兒(er) 子沒有過高要求,甚至連小灶也不給他開。這不是說孔子不關(guan) 心孔鯉,孔子也是父親(qin) ,也希望孩子上進,這才鼓勵他上進,學好詩,學好禮。孔鯉如果學得好,孔子豈不是也有麵子?孔鯉是他教學的活招牌,最好的招生廣告啊。但孔子畢竟是智者,智者考慮問題,總有他的高遠之處。
對於(yu) 資質平平的孩子,過高要求,隻會(hui) 讓他身心壓力過大,如果再過於(yu) 責備,還會(hui) 傷(shang) 及父子之情。孔子的可貴,在於(yu) 他有平常心。盡管自己有高明的教學方法,但不能保證把孔鯉教成像顏回、子貢那樣的學生。因材施教的辦法,對學生如此,對兒(er) 子也是如此。
對孔鯉,孔子以平常心對待,也沒有私心,所以陳亢很高興(xing) ,他所聽到的知識,和孔子教給兒(er) 子的,居然是一樣的,——老師沒有藏著、掖著,而是把學生當兒(er) 子,把兒(er) 子當學生。說得大一點,孔子所提倡的“仁”,不就是把天下人視為(wei) 自己的親(qin) 人嗎?同理,自己的兒(er) 子,也視同天下人,這樣的胸襟,這樣的境界,令人讚歎,令人向往。
相對於(yu) 大名人的父親(qin) 和兒(er) 子,孔鯉沒有什麽(me) 建樹,但很有可能做成了一個(ge) 快樂(le) 的普通人。有一個(ge) 關(guan) 於(yu) 孔鯉的段子,很有意思:在一次家宴上,孔鯉對子思說:“你父不如我父”,對孔子說“你子不如我子”。故事真假不論,但可以想象,由於(yu) 孔子恰當的引導,孔鯉得以按照自己的天性發展、成人,這不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嗎?

孔鯉墓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