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傳(chuan) 統儒家文化契合的可能性
——評歐陽輝純《論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
作者:王成1,廖仁郎2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唐都學刊》2019年第6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一月十八日甲申
耶穌2019年12月13日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是儒學創造性傳(chuan) 承與(yu) 創新性發展的新成果。從(cong) 理論上說,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的提出,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發展的新領域;從(cong) 實踐上說,明確以“安身立命”為(wei) 核心的價(jia) 值追求,有利於(yu) 人們(men) 在追問生命的價(jia) 值中實現自我;從(cong) 儒學發展上說,明確一切為(wei) 人民服務的政治品格,實現了傳(chuan) 統儒學的創造性傳(chuan) 承和創新性發展;從(cong) 意識形態上說,推進馬克思主義(yi) 的創造性指導,避免陷入“複古”或“媚西”的理論窠臼。它給我們(men) 的啟示是:一要辯證地看待儒學的斷裂與(yu) 新生,做好傳(chuan) 統儒學的創造性傳(chuan) 承和創新性發展;二要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繼承者、弘揚者和建設者;三要樹立為(wei) 人民做學問的理想,用優(you) 秀的學術成果去影響人、塑造人和成就人;四要堅定馬克思主義(yi) 信仰,使之與(yu) 人民群眾(zhong) 對知識進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聯係在一起。
關(guan) 鍵詞: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價(jia) 值;理論意義(yi) ;實踐啟示
作者簡介:王成,男,山東(dong) 濟南人,山東(dong) 大學政治學與(yu) 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cong) 事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政治製度史研究;
廖仁郎,男,廣西來賓人,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博士生,主要從(cong) 事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國際政治和國際關(guan) 係研究。
2016年5月1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首次從(cong) 民族複興(xing) 的時代高度,就怎樣“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作出重要指示,激起了學界的創造熱情,點燃了文化複興(xing) 的曆史火把。總體(ti) 上看,把握好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傳(chuan) 統儒家文化的關(guan) 係,是構建具有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係統性和專(zhuan) 業(ye) 性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關(guan) 鍵所在。在此,歐陽輝純教授的《論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一文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一個(ge) 有價(jia) 值的視角。在該文中,他對新時代的儒學概念、研究任務等做出了新詮釋,尤其是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與(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之間的辯證關(guan) 係進行科學定位,並結合時代特點和國情需要對傳(chuan) 統儒學做出創造性闡釋和創新性發展,為(wei)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發展開拓出新道路。對此,本文想作簡要評述,以便拋磚引玉。
一、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的提出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傳(chuan) 統儒家文化如何契合,既是一個(ge) 重大的理論與(yu) 實踐問題,也是一個(ge) 學術熱點問題。21世紀來,中國“國學熱”的浪潮持續升溫,人們(men) 對儒學的看法也由“批判”走向“辯證肯定”,由“單向度繼承”走向“創造性傳(chuan) 承和創新性發展”。可以說,以儒家學說為(wei) 主流的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又迎來了新一輪複興(xing) ,中國人民在經曆風風雨雨後開始體(ti) 悟到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開始珍視自己民族文化寶貴的曆史智慧,思維方式由“激進”走向了“成熟”。在農(nong) 村地區,突出的表現為(wei) 修繕宗祠、修繕族譜;在城鎮裏,表現為(wei) 國學輔導班的興(xing) 起、習(xi) 儒家經典蔚然成風;在媒體(ti) 領域,表現為(wei) 雅俗共賞的傳(chuan) 統文化節目的熱播;在學術界,表現為(wei) 學者們(men) “為(wei) 往聖繼絕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2004年9月的“甲申文化宣言”就代表了學術界對中國傳(chuan) 統的一種態度,表達了他們(men) 渴望複興(xing) 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心願,以及延續中國文脈的曆史自覺與(yu) 曆史擔當。與(yu) 此同時,自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繼承、弘揚和建設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頂層設計”也越發清晰。確切地說,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繼承、弘揚和建設”已成為(wei) 新時代黨(dang) 的一項重要曆史使命[[1]]。因此,從(cong) 總體(ti) 而言,繼承、弘揚和建設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已成為(wei) 社會(hui) 各界的文化自覺。
然而,對於(yu)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什麽(me) 要結合、能不能結合、結合成什麽(me) 、怎麽(me) 樣結合”,學界對此認識不同,也未從(cong) 理論上進行係統的論證。歐陽輝純從(cong) 讀博士起就一直思考、關(guan) 注並設法解決(jue) 這些問題。終於(yu) ,他的《論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一文麵世,發表於(yu) 《廣西社會(hui) 科學》2017年第6期,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概念,是他在理論上的第一次概括。其主要觀點如下。
其一,提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概念,開拓出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傳(chuan) 統儒家文化相契合的新道路。歐陽輝純認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最本質的規定是堅持為(wei) 人民服務的學術立場,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為(wei) 指導,不追逐意識形態的話語權,而主要關(guan) 注道德、倫(lun) 理等領域。這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了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傳(chuan) 統儒家文化相契合的衝(chong) 突與(yu) 矛盾。
其二,明確新時代儒學的站位、角色與(yu) 使命,為(wei) 實現人們(men) “安身立命”提供價(jia) 值指引。歐陽輝純認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的研究旨趣是論證和闡明儒學的起源、本質、價(jia) 值及發展規律,從(cong) 微觀、價(jia) 值層麵為(wei) 人們(men) 如何“安身立命”提供價(jia) 值指引、方法論指導。可見,這一概念本質上是一種實現人們(men) “安身立命”的思想學說。
其三,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進一步中國化、民族化、大眾(zhong) 化提供新思路,開辟新境界。關(guan) 於(yu)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關(guan) 係,郭建寧教授認為(wei) “這是21世紀文化建設最重大的課題、最艱巨的任務。”[[2]]這是因為(wei) ,“能夠兼通兩(liang) 者的學者很少,往往自說自話,一旦涉及兩(liang) 者深層關(guan) 係問題,隻能以宏大敘事來應對,缺乏學理上的闡釋力。”[[3]]歐陽輝純學貫中西、兼通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他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從(cong) 理論上解決(jue) 了“中西融合、中馬互鑒”的深層學理矛盾,做到了理論科學、思路新穎、導向正確,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紮根中國、融入生活、指導實踐提供了新思考。
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提出的理論意義(yi)
(一)從(cong) 理論上說,提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概念,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發展的新領域
長久以來,如何擺正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關(guan) 係,既是一個(ge) 重大的理論問題與(yu) 實踐課題,也是一個(ge) 學術界普遍關(guan) 注的核心議題之一。然而,至今學界仍缺乏共識,依舊處於(yu) “自說自話”的狀態。對此,加強學術溝通是必要的,但更為(wei) 重要的是如何在新時代下思考、明確傳(chuan) 統儒學的理論站位和推進馬克思主義(yi) 的創造性指導。因為(wei) ,解決(jue) 好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傳(chuan) 統儒學之間的“主從(cong) ”問題是實現“中西融合、中馬互鑒”的關(guan) 鍵所在。關(guan) 於(yu) 這個(ge) 問題,歐陽輝純的思路是將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置於(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的大體(ti) 係、大框架之中使之實現圓融、獲得發展,即在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的創造性指導前提下,探討如何根植於(yu) 中國改革、建設和開放的偉(wei) 大實踐之中為(wei) 人民服務,進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民族化,實現傳(chuan) 統儒學的批判性繼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的學術使命主要有:一是要解決(jue)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時代課題,二是要解決(jue) 傳(chuan) 統儒學的繼承、弘揚和發展的原則、途徑和方法問題。
總體(ti) 上看,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的創造性指導,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的前提和關(guan) 鍵環節。因為(wei) ,“在我國,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哲學社會(hui) 科學就會(hui) 失去靈魂、迷失方向,最終也不能發揮應有作用。”[[4]]可以說,堅持以“馬魂”為(wei) 核心和指導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的根本指南。這啟示我們(men) ,在促進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傳(chuan) 統儒家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yi) 不能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作為(wei) 這方麵的有益探索,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是中西融合、中馬互鑒的最新產(chan) 物,其靈魂是“馬魂”,其體(ti) 魄是傳(chuan) 統儒學,其站位是為(wei) 黨(dang) 、為(wei) 人民、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而做學問。無疑,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實現蓬勃發展的根本所在。它的提出,為(wei)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創新和發展開辟了新空間,指明了新路徑。所以,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要獲得發展、關(guan) 注和支持,勢必要以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為(wei) 指導,根植於(yu) 中國改革、建設和開放的偉(wei) 大實踐之中為(wei) 人民服務。
簡言之,這使我們(men) 再次認識到馬克思主義(yi) 自傳(chuan) 入中國以來經過漫長的本土化、民族化和大眾(zhong) 化,現已內(nei) 化為(wei) 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早已深深熔鑄於(yu) 民族血液中,成為(wei) 民族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正是注入了馬學之魂,才真正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二)從(cong) 實踐上說,明確以“安身立命”為(wei) 核心的價(jia) 值追求,有利於(yu) 人們(men) 在追問生命的價(jia) 值中實現不朽
歐陽輝純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明確了以人們(men) “安身立命”為(wei) 核心的價(jia) 值追求,致力於(yu) 解決(jue) 中國在改革、建設和開放的偉(wei) 大實踐中所產(chan) 生的社會(hui) 道德和倫(lun) 理問題,本質上是一種關(guan) 乎生命意義(yi) 的學說。這一概念,使傳(chuan) 統儒學的“政治色彩”淡去,突出了儒學在涵養(yang) 人性、培育道德和指引人生等方麵的價(jia) 值,因而具有正視現實、關(guan) 注現實和解釋現實的鮮明倫(lun) 理品格。其中,關(guan) 愛生命、實現生命價(jia) 值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價(jia) 值體(ti) 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目的是讓人不斷超越自我、成就自我、發展自我和完善自我。近年來,伴隨著“道德問題”在市場經濟中日趨凸顯,如何引導人們(men) 過一種講道德、敬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就成了黨(dang) 的重大現實關(guan) 切和學者們(men) 的重要研究議題。歐陽輝純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概念,從(cong) 微觀層麵去協調人際關(guan) 係的和諧,實現人與(yu) 自然的和諧共生,為(wei) 人們(men) 過一種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和務實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理想道德基礎提供了價(jia) 值指引和方法論指導,有利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成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的自覺遵循。誠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一種價(jia) 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hui) 生活,讓人們(men) 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5]]
有鑒於(yu) 此,要使社會(hui) 核心價(jia) 值觀真正獲得人民群眾(zhong) 的自覺遵循,就務必重視傳(chuan) 統文化的涵養(yang) 作用、務必使之生活化、務必有基礎性價(jia) 值理念作為(wei) 引領、務必使之易於(yu) 記識。如果說,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給我們(men) 提供一種觀察社會(hui) 、洞悉國家的宏觀視角,那麽(me)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就好比一台“顯微鏡”,讓人們(men) 從(cong) 細微處看到生活中、社會(hui) 上出現的各種道德問題,以及如何從(cong) “日用之間”重塑人們(men) 的道德情操。總體(ti) 上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以“倫(lun) 理”為(wei) 旨趣,目的是為(wei) 人們(men) 實現“安身立命”提供價(jia) 值指引和方法論指導,以培育起人們(men) 愛黨(dang) 、愛祖國、愛社會(hui) 主義(yi) 的道德情懷。可以說,這有利於(yu) 人民群眾(zhong) 在日用之間感知和領悟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賦予生活、社會(hui) 和國家的意義(yi) 。因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隻有明白了這些道理,才會(hui) 從(cong) 內(nei) 心真誠的信服、自覺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進而不斷務實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理想道德基礎。所以,我們(men) 相信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的產(chan) 生和發展,必將給我們(men) 從(cong) 微觀入手構建和培育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帶來更多的價(jia) 值啟示與(yu) 實踐指引。
總之,從(cong) 很大程度上說,實現人們(men) 的“安身立命”就是在追問生命的價(jia) 值和永恒,以不斷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圓融和自我升華。歐陽輝純構建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概念體(ti) 係,為(wei) 防止儒學在學科、教材中“失語”、論壇及傳(chuan) 承上“失聲”作出了自己的學術貢獻。
(三)從(cong) 儒學發展上說,明確一切為(wei) 人民服務的政治品格,實現傳(chuan) 統儒學的創造性傳(chuan) 承和創新性發展
歐陽輝純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概念,將傳(chuan) 統儒家的“民本”思想上升為(wei) “一切為(wei) 人民服務”為(wei) 旨歸的政治品格,使傳(chuan) 統儒家“愛有等差”的“小愛”升華為(wei) 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大愛”高度,從(cong) 而實現傳(chuan) 統儒學的創造性傳(chuan) 承和創新性發展,摒棄了傳(chuan) 統社會(hui) “衙門式學問”的桎梏,確立起為(wei) 人民服務的學術宗旨和政治品格。通過這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僅(jin) 提升了儒學的政治品格與(yu) 政治追求,也使得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成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學科譜係的重要構成。因為(wei) ,政治品格的升華是傳(chuan) 統儒學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關(guan) 鍵一環,隻有把這個(ge) 環節轉化好、闡釋好和發展好,才能起到“綱舉(ju) 目張”的轉化效果,也才能解決(jue) “雙創”過程的“主要矛盾”。簡言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明確一切為(wei) 人民服務的政治品格,適應了新時代發展的現實訴求,是具有原創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的概念和理論體(ti) 係。
邁入新時代,如何實現傳(chuan) 統儒學的創造性傳(chuan) 承和創新性發展,既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繁榮興(xing) 盛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代學術界的一項重要曆史使命。歐陽輝純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概念,是這方麵的理論思考和學術嚐試。在文中,他通過對偽(wei) 儒、陋儒和假儒的批判與(yu) 揭示,使傳(chuan) 統儒學中真正具有超越性精神的部分得以凸顯。簡述如下:
首先,歐陽輝純通過對傳(chuan) 統儒學“複古”和現代新儒家“媚西”的批判與(yu) 揭示,使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做到了既不“複古”也不“媚西”。同時,也正視了自身問題和現實問題,為(wei) 實現傳(chuan) 統儒學的創造性闡釋和創新性發展奠定學理基礎,將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進程推向新高度、新境界。
其次,歐陽輝純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了傳(chuan) 統儒家的“民本”思想,使之升華為(wei) 黨(dang) 、為(wei) 人民、為(wei) 祖國、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服務的時代新高度,從(cong) 而使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解決(jue) 好“為(wei) 什麽(me) 人”的問題,增強了學術研究的生命力、影響力和吸引力。這說明,堅持一切以為(wei) 人民服務為(wei) 宗旨的學術品格和政治品格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的鮮明特征。
最後,歐陽輝純規避學術創作“複古”或“媚西”的窠臼,創造性地將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置於(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的大體(ti) 係、大框架之中使之實現圓融、獲得發展。其中,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的創造性指導,是實現傳(chuan) 統儒學的創造性傳(chuan) 承和創新性發展的關(guan) 鍵一招,而以“馬魂”為(wei) 核心、為(wei) 指導則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的根本追求和本質特征。
總之,通過以上“三步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為(wei) 實現傳(chuan) 統儒學的創造性傳(chuan) 承和創新性發展開辟了新道路,精準定位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為(wei) 黨(dang) 、為(wei) 人民、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著書(shu) 立說的學術品格和政治品格。可以說,這是防止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失去活力和價(jia) 值、蛻變為(wei) 偽(wei) 儒假儒和陋儒的根本舉(ju) 措。誠如文中所指出的,“離開了人民、離開了黨(dang) 、離開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就很容易蛻變為(wei) 偽(wei) 儒、假儒和陋儒。”[[6]]
(四)從(cong) 意識形態上說,推進馬克思主義(yi) 的創造性指導,避免陷入“複古”或“媚西”的窠臼
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是進行學術創作的根本指南。誠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言:“我國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要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自覺把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貫穿研究和教學全過程,轉化為(wei) 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7]]為(wei) 此,歐陽輝純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概念,既明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的研究旨趣及其使命,又推進馬克思主義(yi) 的創造性指導。多年來,歐陽輝純一直懷著堅定的馬克思主義(yi) 信仰,在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創造性指導下,思考怎樣運用科學的、辯證的、批判的思維方法對傳(chuan) 統儒學進行批判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
長久以來,一些人對傳(chuan) 統儒學成見頗深,認為(wei) 傳(chuan) 統儒家是封建的、落後的、過時的、不適應時代新發展的,甚至是現代化建設的絆腳石,應當予以批判和拋棄。這種“傳(chuan) 統”和“現代”二元對立的觀點,無疑是值得質疑和反思的。畢竟,傳(chuan) 統是活著的現在,我們(men) 依舊生活在過去的掌心之中。誠如愛德華·希爾斯所言:“現代生活的大部分仍處在與(yu) 那些從(cong) 過去繼承而來的法規相一致的、持久的製度之中;那些用來評判世界的信仰也是世代相傳(chuan) 的遺產(chan) 的一部分。”[[8]]所以,傳(chuan) 統儒學不是曆史的糟粕,而是先人留給我們(men) 的珍貴文化遺產(chan) 和精神食糧。對於(yu) 傳(chuan) 統儒學,我們(men) 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盤肯定。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辯證地繼承和發展,使儒學在創造性地繼承和創新性地發展中獲得新生,從(cong) 而有益於(yu) 延續精神命脈、守住傳(chuan) 統文化的“根”和“魂”。因此,在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民族化和大眾(zhong) 化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與(yu) 傳(chuan) 統儒學的關(guan) 係,學會(hui) 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營養(yang) ,獲得智慧和力量。唯有如此,才能從(cong) 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yi) 的價(jia) 值觀、人生觀和方法論等深度融入群眾(zhong) 生活、走進群眾(zhong) 內(nei) 心,並成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的自覺遵循,以避免陷入“複古”或“媚西”的理論窠臼。
總之,擺正馬克思主義(yi) 和傳(chuan) 統儒家文化之間的關(guan) 係,是實現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民族化和大眾(zhong) 化的必然要求。曆史和現實都表明,隻有正確地處理好這二者之間的辯證關(guan) 係,才能精準定位儒學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中的站位、角色及曆史使命,繼而為(wei) 人民、為(wei) 現代化、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提出的實踐啟示
(一)辯證地看待儒學的斷裂與(yu) 新生,做好傳(chuan) 統儒學的創造性傳(chuan) 承和創新性發展
縱觀曆史,儒學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在不斷與(yu) 其他文化爭(zheng) 鳴、交流和對話中發展起來的。在儒學發展史上,儒學遭遇了兩(liang) 次重大挑戰與(yu) 危機,一次是佛教傳(chuan) 入中國,另一次則是近代以來的西方文化的衝(chong) 擊。在前一次危機中,佛教經過漫長的本土化、民族化和大眾(zhong) 化,最終在宋代與(yu) 儒學實現了完全融合和通約,儒學通過汲取佛學精華而發展為(wei) 宋明理學,從(cong) 而解決(jue) 了傳(chuan) 統儒家士大夫的文化焦慮之感。然而,這一融合過程是異常漫長的,佛教從(cong) 漢代傳(chuan) 入中國至宋朝實現完全融合,期間的跨度長達幾個(ge) 世紀。這就啟示我們(men) ,看待文化融合的發展過程要具有大視野、長周期的曆史寬度與(yu) 深度。在後一次的危機中,則是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大舉(ju) 傳(chuan) 入中國所帶來的衝(chong) 擊與(yu) 困惑,至今這一衝(chong) 擊的影響與(yu) 困惑仍在繼續。可以說,這次文化衝(chong) 擊所帶來的影響與(yu) 挑戰是空前的,傳(chuan) 統儒學接連“敗下陣來”,先是未能解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而使其主導地位發生動搖,進而“中體(ti) 西用”思潮泛起。後是跌下神壇,新文化運動“全盤西化”的主張,使傳(chuan) 統儒學成為(wei) “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再者,是“文革”時期,通過“批林批孔”“破四舊”等運動,使傳(chuan) 統儒學“麵目全非”、幾乎斷了儒學的“根”和“魂”。不過,在曆經“歐霜美雨”等洗禮後,人們(men) 再次體(ti) 悟到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博大與(yu) 精深,認識到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萬(wan) 萬(wan) 不能割舍的“精神血脈”。對此,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更是將繼承、弘揚和建設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上升為(wei) 一項“新的文化使命”的高度來看待。因此,從(cong) 傳(chuan) 統儒學的幾經沉浮的命運中,我們(men) 可以明白一個(ge) 道理,即“與(yu) 人類曆史上許多偉(wei) 大的文化傳(chuan) 統一樣,儒學隻有在不斷回答時代新問題、迎接現實新挑戰的過程中才能複興(xing) ”[[9]]。
(二)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繼承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自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怎樣創造性地延續傳(chuan) 統文化,已成為(wei) 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和關(guan) 鍵一環。對此,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從(cong) “文化使命”的戰略高度,號召全黨(dang) 、全國人民一定要堅定“四個(ge) 自信”,特別是在文化傳(chuan) 承過程中不能丟(diu) 了“根”和“魂”。同時,針對近年來“文化虛無主義(yi) ”的沉渣泛起,諸多否定黨(dang) 對延續傳(chuan) 統文化的曆史貢獻的“怪論”頻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堅定指出:“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曆史實踐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始終是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cong) 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men) 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yang) 分。”[[10]]可以說,這全麵彰顯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強烈的文化使命擔當,預示著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即將迎來新一輪的複興(xing) 。有鑒於(yu) 此,2017年1月25日,中央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傳(chuan) 承、發展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角色與(yu) 曆史使命。文件中再次指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偉(wei) 大實踐中,自覺肩負起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曆史責任,是中華優(you) 秀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弘揚者和建設者。”[[11]]規格之高實屬罕見。這無不向社會(hui) 各界釋放出強烈信號——即新一輪的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即將到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必將在此過程中“有所作為(wei) ”。在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當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改造,在曆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12]]毫無疑問,至此,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態度已經由“文化自覺”上升到“文化使命”的曆史新高度。因此,我們(men) 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經過“歐風”“美雨”和“蘇霜”的洗禮,以及多次文化“反動”的教訓和反思,以儒家為(wei) 主軸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必將迎來複蘇的春天,其精華也必將在新時代精神的照耀下而熠熠生輝、光彩照人、煥發勃勃生機!
(三)樹立為(wei) 人民做學問的理想,用優(you) 秀的學術成果去影響人、塑造人和成就人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當前,哲學社會(hui) 科學領域存在一些不良風氣,學術浮躁、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現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東(dong) 拚西湊、粗製濫造,有的逃避現實、閉門造車、坐而論道,有的剽竊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獻、捏造數據。有的同誌比較激烈地說,現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13]]在此形勢下,如何端正學風,營造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樹立為(wei) 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曆史檢驗的研究成果,就成為(wei) 新時代我國學術界必須解決(jue) 好的“重大課題”。針對這些問題,學術界不僅(jin) 是清醒的,也是致力於(yu) 解決(jue) 的。從(cong) 整體(ti) 而言,目前大部分學者也都是能夠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的。但隨著“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偉(wei) 大號召的提出,我們(men) 需要更多的“學術工匠”的湧現,做到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和記得住使命,不斷為(wei) 學界帶來一股清流、一陣清風、一個(ge) 榜樣。與(yu) 此同時,自覺樹立起為(wei) 人民做學問的理想,理應成為(wei) 新時代社會(hui) 主義(yi) 學者應該有的思想覺悟和自覺的使命擔當。我們(men) 知道,學術是一種思想表達和創造,其本質是以學術成果去影響人、塑造人和成就人。“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曆史進程中,我國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天地廣闊。”[[14]]對此,我們(men) 既要“為(wei) 往聖繼絕學”,又要開拓出新道路讓後人沿著我們(men) 的痕跡繼續前進。畢竟,實現不朽是人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所在,而作品則是學者生命的延伸,是實現不朽的根本路徑。因而,願與(yu) 學界廣大同仁共勉,在為(wei) 祖國、為(wei) 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發展自我和奉獻自我。
(四)堅定馬克思主義(yi) 信仰,使之與(yu) 人民群眾(zhong) 對知識進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聯係在一起
目前,怎樣化解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傳(chuan) 統儒家文化之間的深層學理衝(chong) 突,學界意見還是很不統一,存在分歧。特別是,這兩(liang) 者之間“如何交流,如何對話,如何結合,怎樣結合”,以及如何明確彼此之間的地位、作用和角色,都有待學界從(cong) 理論的高度予以論證好、闡釋好和發展好。對此,郭建寧教授認為(wei) :“其實質說到底就是如何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關(guan) 係,以及如何看待‘回到馬克思’與(yu) ‘回到孔子’,如何看待當前的儒學熱和國學熱,如何看待儒學在當代社會(hui) 的地位和作用等等。”[[15]]毫無疑問,郭建寧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所存在的問題及化解矛盾的關(guan) 鍵。有鑒於(yu) 此,在實現傳(chuan) 統儒學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務必以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為(wei) 其出發點和落腳點,使馬克思主義(yi) 進一步紮根中國、融入生活、融入社會(hui) 。在此過程中,尤其應注意將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個(ge) 人修養(yang) 、追求進步、家風建設和鄉(xiang) 規民約等有機相聯係、相融合,使馬克思主義(yi) 的價(jia) 值與(yu) 活力得以切實彰顯。以筆者為(wei) 例,筆者小時長於(yu) 鄉(xiang) 村大家族院落中,其中大堂牆壁上有句宣傳(chuan) 標語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備受鼓舞。這句就是“社會(hui) 主義(yi) 是天堂,沒有文化不能上”。現回過頭來看,深刻領悟到:這是我黨(dang) 成功將馬克思主義(yi) 融入群眾(zhong) 生活,使之與(yu) 人民群眾(zhong) 對知識進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相聯係在一起的典範。所以說,邁入新時代,應堅定馬克思主義(yi) 信仰以補足精神上的“鈣”,同時立足於(yu) 文化複興(xing) 從(cong) 微觀層麵推進馬克思主義(yi) 的中國化、民族化和大眾(zhong) 化。在這一方麵,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的提出,應該是一個(ge) 有價(jia) 值的視角,值得我們(men) 關(guan) 注、支持與(yu) 包容。
綜上所述,歐陽輝純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概念,本質上是對傳(chuan) 統儒家文化中的思想精華進行馬克思主義(yi) 的說明和發揮,是在馬克思主義(yi) 指導下對傳(chuan) 統儒家文化的創造性傳(chuan) 承和創新性發展。這種對傳(chuan) 統儒學的繼承和發展,不是一般思想形式的繼承和發展,而是內(nei) 容與(yu) 形式相統一的綜合繼承和創新發展,使新時代儒學能夠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的大框架中實現圓融、獲得發展、延續生命。這一概念提出的突出貢獻就在於(yu) ,從(cong) 學理上擺正了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傳(chuan) 統儒學的關(guan) 係,解決(jue) 了這二者“為(wei) 什麽(me) 要結合、能不能結合、結合成什麽(me) 、怎麽(me) 樣結合”等一係列的“重大問題”。從(cong) 曆史發展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近百年的發展史,以及傳(chuan) 統儒學兩(liang) 千多年的演變史,我們(men) 可以發現“文明融合”是主流,而“文明衝(chong) 突”是暫時的,最終都會(hui) 由“衝(chong) 突”走向“融合”。可以說,馬克思主義(yi) 經過漫長的本土化、民族化和大眾(zhong) 化的發展,已經內(nei) 化為(wei) 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正好突出地證明“文明融合”才是文化發展的大方向。可見,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傳(chuan) 統儒家的融合有其深刻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但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我們(men) 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和實現傳(chuan) 統儒學“雙創”轉化的努力遇到了“瓶頸”,一個(ge) 重要原因就在於(yu) 能夠兼通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的學者可謂少之又少。尤其是,一旦涉及深層關(guan) 係問題,學者們(men) 往往隻能以宏大敘事來應對,而相對缺乏學理上的辨析和闡釋力。這既是我們(men) 的不足,更是我們(men) 努力的方向。有鑒於(yu) 此,加快培育兼通馬克思主義(yi) 理論與(yu) 傳(chuan) 統儒家文化的學者,應該得到更大的支持和鼓勵。
參考文獻:
[1]歐陽輝純.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傳(chuan) 統道德文化的使命——以儒家道德文化為(wei) 中心[J].桂海論叢(cong) ,2017(1).
[2]郭建寧.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N].中國教育報,2010-06-30(4).
[3]孔德永.我們(men) 需要一支兼通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的隊伍[N].光明日報,2016-04-11(16).
[4]習(xi) 近平.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5]習(xi) 近平.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6]歐陽輝純.論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儒學[J].廣西社會(hui) 科學,2017(6).
[7]習(xi) 近平.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8][美]愛德華·希爾斯.論傳(chuan) 統[M].傅鏗、呂樂(le)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
[9]方朝輝.文明的毀滅與(yu) 新生:儒學與(yu) 中國現代性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1:7.
[10]習(xi) 近平.從(cong) 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暨國際儒聯第五屆會(hui) 員大會(hui) 開幕會(hui) 上的講話[J].孔子研究,2014(5).
[11]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1-26(6).
[12]習(xi) 近平.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勝[N].人民日報,2017-10-28(1).
[13]習(xi) 近平.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2).
[14]習(xi) 近平.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15]郭建寧.論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zhong) 化[J].學術探索,2010(2):2.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