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萬氏:文武俱備,《明史》流芳(家風家訓)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18-05-17 21:57:17
標簽:

 

寧波萬(wan) 氏:文武俱備,《明史》流芳(家風家訓)

作者:穀敏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四月初一丁未

         耶穌2018年5月15日




  


萬(wan) 斯同小像

 

中國是一個(ge) 崇尚“詩書(shu) 傳(chuan) 家遠”的國度,曆史上,不少家族均以子孫知書(shu) 達理、好學上進為(wei) 榮,也由此成就了許多長盛不衰的名門望族。

 

寧波的萬(wan) 氏家族就是這樣一個(ge) 活躍在明清時期的江南大家族。萬(wan) 氏雖以軍(jun) 功起家,卻不廢詩書(shu) ,就連著名學者黃宗羲也不禁讚歎:“明州(即今寧波)萬(wan) 氏,無愧為(wei) 國家之世臣矣。”

 

元朝末年,統治者倒行逆施,民不聊生。萬(wan) 氏先祖萬(wan) 國珍跟隨朱元璋起義(yi) ,南征北戰。朱元璋因喜萬(wan) 國珍有勇有謀,賜名“萬(wan) 斌”。萬(wan) 斌不幸戰死,其子萬(wan) 鍾、其孫萬(wan) 武與(yu) 萬(wan) 文先後從(cong) 軍(jun) ,也全都戰死且屍骨無存。萬(wan) 氏後人隻好在故鄉(xiang) 為(wei) 他們(men) 建“萬(wan) 氏四忠冠劍墓”,以示紀念。

 

萬(wan) 武去世時,尚無子嗣。萬(wan) 文僅(jin) 有一遺腹子,由祖母曹氏、母親(qin) 吳氏及伯母陳氏、小姑義(yi) 顓共同撫養(yang) 長大,此遺腹子取名為(wei) 萬(wan) 全,字惟一,可見萬(wan) 氏家族對他的疼愛。

 

為(wei) 了表彰萬(wan) 氏先祖為(wei) 明代開國所做的貢獻,有明一代,自萬(wan) 斌始,萬(wan) 氏家族中每代均有一男子為(wei) 世襲武官,每代均有一婦女敕封為(wei) “夫人”或者“恭人”,這在當時已是極高的榮譽。寧波萬(wan) 氏依靠祖蔭,即可實現世代簪纓。但萬(wan) 氏的可貴之處是在祖蔭麵前仍保有清醒的頭腦,並不因此懈怠。

 

作為(wei) 遺腹子的萬(wan) 全雖集萬(wan) 千寵愛於(yu) 一身,但萬(wan) 氏家族撫育他的女性們(men) 卻對他要求極為(wei) 嚴(yan) 格,小姑義(yi) 顓(zhuān)甚至為(wei) 他終身不嫁,親(qin) 自教授他誦讀與(yu) 騎射。萬(wan) 氏一族一直強調文齊武備、讀書(shu) 明理的重要性,曆代留下不少家訓。如曹氏對萬(wan) 全的囑托:“汝將書(shu) 及武藝教其子,言說先代文武俱備,使後不泯。”十一世萬(wan) 邦孚訓誡子弟:“吾見世爵之家,蔑詩書(shu) 而嗜功利,一再傳(chuan) 遂傾(qing) 覆,士大夫恒慢侮之。”十二世萬(wan) 泰論及子女教育,則談到:“(當)使其人讀書(shu) ,親(qin) 近正人君子,即使布衣敝履,自是不失門戶。”故萬(wan) 全之後,萬(wan) 氏子弟皆文武雙全,日練武,夜習(xi) 文,子孫有儒將之風,在江浙一帶享有極高的聲譽。

 

萬(wan) 氏傳(chuan) 至十二世萬(wan) 泰時,萬(wan) 氏家族已開枝散葉,成員眾(zhong) 多,遠勝於(yu) 昔日,僅(jin) 萬(wan) 泰一支即有八子一女。萬(wan) 泰秉承家風,極為(wei) 重視子女教育,特意聘請名儒黃宗羲為(wei) 其八子授業(ye) 解惑。在黃宗羲的精心教導下,萬(wan) 氏八子俱有才學,時人稱之為(wei) “萬(wan) 氏八龍”。“八龍”之中最有名的,便是後來在《明史》編纂中,以布衣之名擔任實際總纂官的萬(wan) 斯同。

 

萬(wan) 斯同(1638-1702),字季野,號石園,是清初浙東(dong) 學派重要代表人物,著名史學家,其師承黃宗羲,在學術史上影響深遠。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將其形容為(wei) “清代史學的建設者”。萬(wan) 斯同生於(yu) 明清鼎革之際,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朝開博學鴻詞科,浙江地方官向朝廷推薦了萬(wan) 斯同。作為(wei) 明朝遺民,為(wei) 了表明氣節,萬(wan) 斯同拒絕了清朝的首次邀請。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朝大規模纂修《明史》,宰相徐元文素聞萬(wan) 斯同博學洽聞,再次邀請萬(wan) 斯同進京。萬(wan) 斯同的老師黃宗羲也認為(wei) 纂修明史極有意義(yi) ,遂支持萬(wan) 斯同北上,臨(lin) 行還以詩相贈:“四方聲價(jia) 歸明水,一代奸賢托布衣”,對其未來的工作寄予厚望。

 

萬(wan) 斯同前後曆時23年,參與(yu) 纂修清代官修《明史》。身為(wei) 前朝遺民,為(wei) 表氣節,萬(wan) 斯同不食清朝俸祿,“不居纂修之名,隱操總裁之柄”,史館內(nei) 凡“建綱領、製條例、斟酌去取、譏正得失,悉付萬(wan) 斯同典掌”,為(wei) 修成一代信史付出極大心血。今天,我們(men) 如果翻看萬(wan) 斯同手撰的《明史》稿本,墨筆之上,朱筆與(yu) 白粉筆刪改塗抹痕跡層層累加,便可想見萬(wan) 氏當年工作的艱辛與(yu) 不易。萬(wan) 斯同以一生之力,完成了“以任故國之史事報故國”的夙願,為(wei) 《明史》纂修立下了汗馬功勞。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