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監察部網】四川梓潼:厚植家風之根 儒行忠節傳世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18-02-01 21:59:06
標簽:


四川梓潼:厚植家風之根 儒行忠節傳(chuan) 世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臘月十六日甲子

          耶穌2018年2月1日

 

每天上午,一杯清茶,靜心研習(xi) 文昌文化,是周朝海多年不變的習(xi) 慣。文昌文化源自四川梓潼,至今已流傳(chuan) 千年。在深入研究文昌文化的同時,周朝海也始終在為(wei) 傳(chuan) 播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而努力。

 

今天,周朝海在大講堂講述的,正是文昌文化與(yu) 當地家風、民風之間的關(guan) 係。

 

大講堂,是由梓潼縣委、縣政府牽頭組織,麵向全縣各級領導幹部定期舉(ju) 辦的專(zhuan) 題講座,涵蓋傳(chuan) 統文化、反腐倡廉等多個(ge) 專(zhuan) 題。

 

文昌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兼收並蓄,融儒家精髓與(yu) 地方文化於(yu) 一體(ti) ,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術界素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其倡導的儒行、忠節等核心思想,一直都是梓潼人傳(chuan) 承奉行的為(wei) 人準則。

 

綿陽市梓潼縣,置縣至今已有2300多年,因東(dong) 依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潼水,就是梓潼的母親(qin) 河——潼江。雖然有潼江綿延百裏、貫穿全境,但在曆史上,梓潼卻是一個(ge) 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的地方。

 

文昌文化研究者:仇昌仲

 

在古代,潼江的水一直沒有被利用起來,民間有“需時不來,來時不需”之說。把潼江水引進來,使旱地變為(wei) 良田,是梓潼人夢寐以求的事情。

 

明朝初年,唐朝著名宰相宋璟的後裔遷至梓潼許州。秉承“璟善守文以持正”家風的宋氏一族,深受當地儒行、忠節思想的影響,勤儉(jian) 持家、仗義(yi) 疏財,成為(wei) 享譽當地的名門世家。清朝乾隆年間,族人宋聯榮看到潼江之水陡漲陡落,無法善加利用,百姓苦不堪言,於(yu) 是決(jue) 定修建圍堰,治理潼江,造福鄉(xiang) 裏,至死不息,並為(wei) 此耗盡家產(chan) 。

 

此後,族人宋永吉繼續傾(qing) 力修堰。然而,圍堰工程浩大,絕非一日之功,宋氏家族便將修堰定為(wei) 家族首要家事,要求子孫代代接力。曆經200多年,延續九代不曾間斷,宋家最終修建圍堰成功,完成了先人心願。為(wei) 感念宋氏族人為(wei) 當地百姓做出的重大貢獻,後人特意在潼江之畔為(wei) 其樹碑立傳(chuan) 。

 

梓潼宋氏家族後人 宋紹潼:

 

剛開始,先祖宋聯榮將圍堰取名為(wei) “仁義(yi) 堰”。曆經千辛萬(wan) 苦後,宋氏族人因受文昌文化中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思想的啟發和教化,便將其名字改為(wei) “開化堰”。

 

“開化”二字,蘊含“開啟民智、化淑民心”之深意,宋氏族人希望通過自身的善行,詮釋文昌文化中“儒行教化”的內(nei) 涵。開化堰的修建,贏得了廣大百姓“受益三鄉(xiang) 土,富裕五壩民”的高度讚許。直到今天,宋氏後人依舊以此為(wei) 榮。

 

已年逾花甲的宋紹潼,是梓潼宋氏家族的第十五代傳(chuan) 人。多年來,他始終致力於(yu) 維護家族團結、傳(chuan) 承家族的儒行理念和仁義(yi) 之風。每年到了祭祖的日子,宋紹潼都會(hui) 把族人召集起來祭奠祖先,重溫祖訓。

 

族訓和家規,是先人遵循的為(wei) 人處世準則,也是家族文化傳(chuan) 承的重要依據,更是後人樹立正確價(jia) 值觀、延續家族興(xing) 旺的一大秘訣。

 

像宋氏家族這樣讓人感佩的儒行善舉(ju) ,在梓潼曆史上還有很多。當地著名的《修理南北官道碑記》中,就記載著感人的修路故事。

 

俗話說“蜀道之難,難於(yu) 上青天”。清道光年間,梓潼武秀才薛應第見蜀道崎嶇難行,毅然捐出家產(chan) 運石修路,將“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wan) 人來往之橋”的儒行教化變為(wei) 實際行動。縣令徐凝績為(wei) 此深受感動,也捐出400兩(liang) 養(yang) 廉銀資助修路。一時間官民紛紛效仿、出錢出力,僅(jin) 用120天,就修好了這段百裏官道。

 

梓潼當地著名的祠堂——何光裕忠節坊,刻有一幅楹聯:“正言斥奸佞舍身何憾,忠心保社稷雖死猶榮。”這座祠堂,記載了當地一位明代官員,剛直不阿、勇鬥奸臣的故事。

 

明嘉靖年間,奸臣嚴(yan) 嵩把持朝政,結黨(dang) 營私、禍國殃民。公元1561年,兵科都給事中何光裕不顧個(ge) 人生死,揭發嚴(yan) 嵩及其死黨(dang) 仇鸞的罪行,然而嘉靖帝明世宗不聽忠言,何光裕受廷杖含冤而死。

 

嘉靖之後,嚴(yan) 嵩、仇鸞等罪行敗露。公元1567年,明穆宗為(wei) 何光裕平反,追封其為(wei) 太常寺少卿,並在他的家鄉(xiang) 建坊旌表。

 

梓潼何氏家族後人 何永業(ye) :

 

我身後這個(ge) 祠堂以及門外這個(ge) 牌坊,是當時朝廷給何光裕修建的。氣節忠直的他,是我們(men) 後裔學習(xi) 的榜樣。

 

何光裕不懼奸佞、寧死為(wei) 國,這與(yu) 其家學淵源密不可分。他從(cong) 小熟讀聖賢之書(shu) ,深諳“盡心事君曰忠”的道理,曾寫(xie) 下“君子守節、為(wei) 國盡忠”等文字,表達自己報效國家、盡忠職守的為(wei) 人準則。

 

今天,在何氏族人祭祖儀(yi) 式中,還要演出何光裕這段剛正不阿的故事,以此教育後人。

 

梓潼何氏家族後人 何永業(ye) :

 

何家繁衍至今已經18世了,祖上流傳(chuan) 下來的家訓,我們(men) 後輩始終銘記。這些家訓教育我們(men) ,做人要有正氣,要以忠字為(wei) 頭。

 

儒行、忠節思想,旨在勸學、勸善,早已成為(wei) 梓潼人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做人做事理念。

 

中國人民大學倫(lun) 理學與(yu) 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群忠:

 

每一個(ge) 人,在他人生的長河中,他的人格底色、基本品質的形成,實際上受家庭、父母的影響很大。我們(men) 今天無論是淨化社會(hui) 風氣,還是培育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都要找一個(ge) 支點和落實點,而家風家教就是這樣一個(ge) 重要的支點。

 

傳(chuan) 襲於(yu) 儒家、發展在梓潼,無數仁人誌士從(cong) 這裏走出。

 

國學大師謝無量,一生“國情鄉(xiang) 情,患難生死不忘本,文史哲理通古今”;國醫聖手蒲輔周,創辦“平民教養(yang) 廠”、西河義(yi) 渡等多項慈善事業(ye) ;革命誌士裴紫玖,寧為(wei) 玉碎不為(wei) 瓦全,為(wei) 共產(chan) 主義(yi) 信仰英勇就義(yi) ;愛國青年楊國傑,訣別妻子父母,血灑成都春熙路;東(dong) 方色彩大師李有行,捐出弟弟李有幹為(wei) 國捐軀的撫恤金,創辦四川省立藝專(zhuan) ,教書(shu) 育人……

 

他們(men) ,既是儒行忠節的踐行者,也是梓潼人的驕傲。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副院長 於(yu) 丹:

 

人每天對著三個(ge) 方麵自省:職業(ye) 角色是不是盡忠了?倫(lun) 理角色是不是守信了?自我角色是不是學習(xi) 了?天天問自己這三個(ge) 底線的事情,自律就不會(hui) 讓自己滑得太遠。所以人的自信的喚醒,其實是從(cong) 每一個(ge) 個(ge) 體(ti) ,到每一個(ge) 家庭都要做的事情。

 

每逢周末,周朝海都會(hui) 把孩子們(men) 叫到身邊,與(yu) 他們(men) 分享自己在研究文昌文化中的心得和體(ti) 會(hui) 。他希望文昌文化中善的理念、正的力量能夠深入到孩子們(men) 的心中。

2016年4月,周朝海一家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授予“全國書(shu) 香之家”。

 

文昌文化研究學者 周朝海:

 

文昌文化蘊含的以勸學勸善為(wei) 主的正能量,一直都在激勵著我們(men) 。“人不讀書(shu) 安能有文,無文則不得謂其有才”,其實崇文重教對每個(ge) 家庭都很重要,我們(men) 周家就是把讀書(shu) 作為(wei) 興(xing) 家立業(ye) 的基礎。

時光拂去了千年的塵埃,而文化的烙印依然清晰如昨。

 

文昌鎮、文昌大橋、文昌小學、文昌中學,這些名稱之中的“文昌”二字,表達了對文運昌盛、文化昌明的美好期許。崇文街、中和街、黎雅鎮、宏仁鄉(xiang) 、觀義(yi) 鎮,勾畫出崇德弘文、中正和諧、黎民雅化、弘揚仁德、崇善義(yi) 舉(ju) 等美好願景。

 

節選《弟子規》《論語》等名篇精粹,編撰而成的校本教材《文昌蒙讀》,是今天梓潼學生的必修內(nei) 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文昌洞經古樂(le) ,也被很好地傳(chuan) 承、發揚。

 

不僅(jin) 如此,文昌文化在台灣和東(dong) 南亞(ya) 等地區也具有廣泛影響,所宣揚的儒行、忠節等思想道德精髓引起了廣泛共鳴。

 

2017年2月,來自台灣等地區的學者、學子們(men) 匯聚梓潼,開展兩(liang) 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回歸共同的“精神家園”。

 

從(cong) 幼承庭訓的家風家傳(chuan) ,開啟人生之路;

 

從(cong) 儒行忠節之千古遺訓,求索人間正道。

 

根植於(yu)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樹立優(you) 良的家規、家訓、家風,培養(yang) 更多服務國家、奉獻社會(hui) 的優(you) 秀人才,不僅(jin) 是梓潼人的期許,也是中華兒(er) 女的共同心願和目標!

 

悠悠潼江水,森森古柏林。

 

曆久而彌新的文昌文化,必將繼續引領著梓潼人,充滿自信、不斷前行!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