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漢民】中國哲學的建構:經典詮釋與義理體認

欄目:《原道》第23輯
發布時間:2017-09-25 13:22:32
標簽:
朱漢民

作者簡介:朱漢民,男,西曆一九五四年生,湖南邵陽人,現任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教授。曾任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院長二十多年,推動了嶽麓書(shu) 院的現代複興(xing) 。著有《玄學與(yu) 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湖湘學派與(yu) 湖湘文化》《經典詮釋與(yu) 義(yi) 理體(ti) 認》、《儒學的多維視域》等。


中國哲學的建構:經典詮釋與(yu) 義(yi) 理體(ti) 認

作者:朱漢民(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原道》第23輯,陳明、朱漢民主編,東(dong) 方出版社2014年出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八月初六日乙卯

           耶穌2017年9月25日

 

我在從(cong) 事中國哲學的研究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有關(guan) 中國哲學學科的一些看法。

 

第一,“中國哲學”是一門既具有人類哲學普遍性、又有中國文化特殊性的學科。

 

“中國哲學”作為(wei) 一門學科,通常認為(wei) 隻有百年曆史,在當代還受到身份“合法性”的懷疑。但是,我們(men) 仍然相信這個(ge) 基本前題,即哲學是人類對宇宙、社會(hui) 、人生等根本問題的關(guan) 注與(yu) 思考而建立的理論體(ti) 係,它本是人類各民族的一種普遍性精神現象,表達出人類的普遍性精神需求。那麽(me) ,作為(wei) 5000年中華文明組成部分的“中國哲學”,其曆史的存在是無庸置疑的。但是我們(men) 也得特別注意,我們(men) 的先賢是用一套用自己的學術術語或科目,來表達中華民族對宇宙、社會(hui) 、人生等根本問題的思考,並且建立了一套相應的理論體(ti) 係。他們(men) 曾經以“道學”、“玄學”、“義(yi) 理之學”、“性理之學”、“身心之學”、“理學”等等學術科目,命名今天所謂的“中國哲學”。所以說,“中國哲學”既存在於(yu) 中國學術文化的脈絡中,又表達了人類文明的一種普遍性哲學精神。

 

第二,中國哲學是以中國文化獨特的方式建構起來,它的形態是一個(ge) 曆史的建構過程。

 

“中國哲學”並不是一種的固定學術形態(如諸子學、玄學、理學),而是一個(ge) 曆史的建構過程。中華文明在兩(liang) 千多年前的“哲學突破”時,就開始形成獨立的哲學思考。從(cong) 春秋時期開始,“中國哲學”的獨特形態就一直處在具有內(nei) 在理路的曆史建構過程中,產(chan) 生了先秦諸子、兩(liang) 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清代漢學,等等。隻是到了近百年,原本具有內(nei) 在理路而獨立發展的諸子學、經學、玄學、理學,因為(wei) 與(yu) 西方的哲學相遇,故而有了一個(ge) 讓中國傳(chuan) 統的“道學”、“經學”、“玄學”、“理學”與(yu) 西方哲學作比較的機會(hui) 。我們(men) 急切希望自己的“道學”、“經學”、“玄學”、“理學”獲得一種人類普遍哲學的身份,如是開始了參照和類比西方哲學模式的“中國哲學”的重建。其實,西方哲學並不具人類普遍哲學的身份,所以,對西方哲學的簡單類比並不能完全讓中國的“玄學”、“理學”就輕易地獲得一種人類普遍哲學的意義(yi) ,當代學界並不滿意近代以西方哲學為(wei) 藍本而建立起來的中國哲學,這種研究模式使中國哲學學科缺少中國文化的特色。但也不是回歸傳(chuan) 統的“玄學”、“道學”、“理學”、“義(yi) 理之學”、“性理之學”,這些傳(chuan) 統學術的形式、內(nei) 容和方法更是早已經存在,勿須我們(men) “重建”。我們(men) 相信,當代中國哲學的建構,應該是一種既堅持中國文化主體(ti) 性、又積極參入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和對話的哲學建構活動。

 

那麽(me) ,這種“中國哲學”具有哪些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呢?它又是如何在曆史中建構起來的呢?

 

首先,是經典詮釋。經典詮釋既能夠體(ti) 現中國哲學的文化特殊性,又是中國哲學能夠實現曆史建構的根本途徑。中國哲學家的哲學創造並不體(ti) 現獨立撰寫(xie) 自己的哲學著作,而是從(cong) 事經典詮釋的工作。先秦諸子既是“六經”的詮釋者,又是中國哲學經典的創造者,漢代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等思潮中均產(chan) 生了中國思想史上最具思想創新的哲學家,但是,他們(men) 的思想創新並不體(ti) 現獨立撰寫(xie) 自己的理論著作,而是從(cong) 事經典的注釋。譬如,孔子對《五經》的整理和詮釋,王弼對《周易》、《論語》、《老子》的詮釋,朱熹對《周易》、《詩經》《四書(shu) 》的詮釋,奠定他們(men) 作為(wei) 哲學家地位的正是這些對古代經典的重新注釋。他們(men) 是通過詮釋經典,最終建構出“義(yi) 理之學”、“玄學”、“理學”的哲學體(ti) 係。

 

其次,是義(yi) 理體(ti) 認。古代中國人建構哲學思想體(ti) 係的出發點不是那個(ge) 獨立於(yu) 人的宇宙存在,關(guan) 注點也不是世界的普遍本質與(yu) 規律,他們(men) 的思想出發點是實現天人合一的過程,其哲學關(guan) 注點是人的參讚宇宙進程的實踐活動。古代中國的哲學傳(chuan) 統更為(wei) 關(guan) 注實現天人合一的生活實踐與(yu) 操作程序,而並不特別在意知識應如何認識宇宙世界的存在和本質,中國哲學傳(chuan) 統的著重點不是世界是什麽(me) ,而是人應該怎樣。故而,中國古代哲學家通過詮釋經典時而建構義(yi) 理,總是與(yu) 他的自我體(ti) 認聯係在一起的。譬如,王陽明的“心即理”的哲學形上學,並不是建立在“我思故我在”的邏輯思辨的基礎之上,而是他在“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的實踐工夫中體(ti) 認出來的。王陽明在生活實踐中體(ti) 悟到並倡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工夫論,故而才有“心即理”的本體(ti) 詮釋。

 

上述看法,隻是我個(ge) 人對“中國哲學”學科的一點淺見。多年來,我寫(xie) 下一些關(guan) 於(yu) 中國哲學的文字,主要是關(guan) 於(yu) 中國哲人的經典詮釋、義(yi) 理體(ti) 認,以及通過這種方式從(cong) 事中國哲學的曆史建構。我認為(wei) ,中國哲人通過經典詮釋、義(yi) 理體(ti) 認而建立的理論體(ti) 係,能夠充分體(ti) 現出中國人對宇宙、社會(hui) 、人生的思考,使得“中國哲學”是一門既有人類哲學普遍性、又有中國文化特殊性的知識體(ti) 係。

 

所以,我將這些論著匯集出版時,命名《經典詮釋與(yu) 義(yi) 理體(ti) 認——中國哲學建構曆程片論》。這本論文集的第一輯主要涉及當代中國哲學的建構,後麵四輯論文,則是中國哲學曆史建構的探討,涉及的時段主要有先秦、魏晉、宋明、晚清四個(ge) 階段。全書(shu) 的主題就是通過對中國古代經典詮釋、義(yi) 理體(ti) 認的研究,以探討中國哲學的曆史建構過程,並涉及當代中國哲學建構應該如何既堅持中國文化主體(ti) 性、又積極參入全球化文化交流等問題。

 

注:本文是作者由新星出版社2015年04月出版的《經典詮釋與(yu) 義(yi) 理體(ti) 認——中國哲學建構曆程片論》一書(shu) 的自序。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