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宜興(xing) 周處:朝聞夕改 執德不回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初五日丙午
耶穌2017年6月28日

周處(約236-297年),字子隱,義(yi) 興(xing) 陽羨(今江蘇宜興(xing) )人。祖父周賓為(wei) 東(dong) 吳廣平太守,父親(qin) 周魴為(wei) 鄱陽太守,賜爵關(guan) 內(nei) 侯。
周處年少時縱情任俠(xia) ,為(wei) 禍鄉(xiang) 裏,鄉(xiang) 人將之與(yu) 虎、蛟並列為(wei) “三害”。後來浪子回頭,幡然悔悟,就學於(yu) 名士陸機、陸雲(yun) 兄弟。劉義(yi) 慶《世說新語·自新》敘其事,以為(wei) 曆代改過自新之典範。學成後經州府舉(ju) 薦,任東(dong) 吳東(dong) 觀左丞。晉平吳後,曆任新平太守、廣漢太守、楚內(nei) 史、散騎常侍等職,官至禦史中丞,諷喻規諫、剛直不阿,被遣至西北討伐氐羌叛亂(luan) ,戰死沙場。東(dong) 晉建武元年(317年)追贈平西將軍(jun) 、清流亭侯,諡曰“孝”,史稱周孝侯。著有《默語》三十篇,《吳書(shu) 》若幹卷,均已散佚。所撰《陽羨風土記》是我國最早記述地方習(xi) 俗和風土民情的著作之一。子孫多因功封侯,史稱“一門五侯,並居列位,吳士貴盛,莫與(yu) 之比”。
宜興(xing) 周氏家訓
宜興(xing) 周氏家訓族規傳(chuan) 由周處首創,其一生始邪末正、改惡修善,為(wei) 規範後世子孫言行,特立下“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勤儉(jian) 、謙和、公平、正直”十六字祖訓。後經周處曾孫周洪整理為(wei) 《誡子碑》一篇,又經曆代周氏族人不斷修訂完善,增補宗訓12條,家誡8條,並有祠課規條16條,考試給賞12條,又製定了冠禮、婚禮、喪(sang) 禮、立嗣禮、祭禮及服製禮儀(yi) 等禮製規範,要求世代子孫口誦心維,遵而行之。
周氏家訓反映了儒家所倡導的孝祖敬宗、和宗睦族、崇文重教、勤儉(jian) 謙和、樂(le) 善好施等傳(chuan) 統思想,同時融入了先祖不憚改過的精神因子,使得周氏家訓獲得了與(yu) 時俱進的力量。優(you) 良的家規家風一直影響和激勵著周氏後人,宜興(xing) 周氏習(xi) 文修武,代有英才。
周王廟
周王廟位於(yu) 宜興(xing) 市宜城鎮東(dong) 廟巷東(dong) 端,始建於(yu) 西晉元康九年(299年),是祭祀平西將軍(jun) 周處的專(zhuan) 祠。原名“周孝侯祠”,南宋紹興(xing) 年間贈廟額曰“英烈”,加封“武惠正應王”,稱周王廟。曆代均曾修繕,是宜興(xing) 現存時代較早,規格最高的一處古建築,具有較高的曆史及藝術價(jia) 值。
現存周王廟坐南朝北,共三進。第一進為(wei) 戲樓,演出由周處故事改編的戲劇;第二進為(wei) 大殿,正中供奉周處座像,兩(liang) 側(ce) 山牆彩繪射虎斬蛟圖,殿內(nei) 立有唐元和六年(811年)由陸機撰文、王羲之所書(shu) 雙龍穿孔碑《平西將軍(jun) 周府君碑》;第三進為(wei) 後殿,稱世澤堂,殿內(nei) 塑周處及其家族5人立像。
周王廟南側(ce) 原有周墓墩,為(wei) 周處的家族墓地,曾出土了青瓷神獸(shou) 尊、青瓷香薰等一批珍貴文物。
●視頻腳本
江蘇宜興(xing) 周處:朝聞夕改執德不回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xi) 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zhuan) ……
《三字經》,因其三字一句的格式而得名,它取材自傳(chuan) 統國學及曆史典故,又包含了人倫(lun) 義(yi) 理、忠孝節義(yi) 等傳(chuan) 統價(jia) 值理念,自誕生以來便被奉為(wei) 蒙學經典讀本,廣為(wei) 傳(chuan) 頌。相傳(chuan) ,《三字經》中最為(wei) 家喻戶曉的開頭這一段,便與(yu) 西晉的周處有關(guan) 。
江蘇宜興(xing) ,古稱陽羨,曆來是江南鍾靈毓秀、人傑地靈之勝地。宜興(xing) 城西南二十餘(yu) 裏,有一山名國山。國山腳下,坐落著一個(ge) 名叫蒲墅的小村落。村中茂林修竹、綠水環繞,風景宜人。一千七百多年前,周處便誕生在這裏。
周處文化研究會(hui) 秘書(shu) 長周鬆泉:
周處的祖先最早可追溯至西漢開國功臣絳侯周勃。東(dong) 漢末年,周處的祖父周賓出仕東(dong) 吳,遷居陽羨國山,是宜興(xing) 周氏的始遷祖。
周處出生在一個(ge) 官宦家庭,父親(qin) 周魴是東(dong) 吳的著名將領。年少時的周處頗有些紈絝之氣,他氣力驚人,繼承了父親(qin) 的一身武藝,常背負寶劍弓矢縱情山水、行俠(xia) 仗義(yi) 。
出宜興(xing) 城東(dong) 北二十裏,有一橋名化酷橋。相傳(chuan) ,周處遊獵路經此處,遇一悍婦虐姑侮夫,族中無人能禁。周處怒而鞭笞,直至婦人求饒改過,鄉(xiang) 人無不拍手稱讚。宜興(xing) 城內(nei) 一潘姓豪強上門搶親(qin) ,欲強娶民女,恰被路過的周處遇見,他一箭便射穿了惡霸的頭顱。官府後來認定周處見義(yi) 勇為(wei) ,赦其無罪。
雖然周處好打抱不平,但剛烈叛逆的性格也讓他惹下了許多禍事。據《晉書(shu) ·周處傳(chuan) 》記載,周處“好馳騁田獵,不修細行,縱情肆欲,州曲患之”。更有鄉(xiang) 人將他與(yu) 南山虎、長橋蛟並稱為(wei) “三害”。
為(wei) 了替百姓除害,周處入山射虎、下水斬蛟,數日未歸。百姓以為(wei) 周處與(yu) 虎蛟同歸於(yu) 盡,“三害”得以盡除,於(yu) 是打鼓敲鑼、闔城同慶。
宜興(xing) 民俗專(zhuan) 家徐建亞(ya) :
周處斬蛟而回,他看到全城的百姓都在慶賀。他以為(wei) 是給自己慶功,哪知啊,百姓是慶賀他,就是周處自己也死了。這時候就看出周處的過人之處,他沒有因此而發怒、生氣,而是幡然醒悟,從(cong) 此走上了改過自新的道路。
周處找到了當時吳地的大文學家陸機、陸雲(yun) 兄弟,希望跟隨他們(men) 學習(xi) ,但他又擔心自己年齡太大,終將一事無成。陸雲(yun) 勸慰他說:“古人貴朝聞夕改,隻要確立誌向、發奮努力,不愁不會(hui) 成功。”聽了陸雲(yun) 這番點撥,周處茅塞頓開。他日夜苦讀,學問大為(wei) 精進。他後來受舉(ju) 薦出仕,先後擔任西晉新平(今陝西彬縣一帶)、廣漢(今甘肅文縣一帶)太守等職。在任上,周處察民意、恤民情,短短數月內(nei) 便處理了積壓多年的案件,社會(hui) 風氣為(wei) 之一新。
蘇州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可真:
周處給人的一般印象不過為(wei) 一介武夫,但實際上他不僅(jin) 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勇武將軍(jun) ,還是一位頗有造詣的學者,平生有著作多種,其代表作有《默語》、《吳書(shu) 》和《陽羨風土記》。其中《陽羨風土記》是我國最早記述地方風俗和風土民情的著作之一。
晉元康二年(292年),周處升任專(zhuan) 司監察的禦史中丞,他敢於(yu) 揭露腐敗,先後彈劾了征虜將軍(jun) 石崇、安西將軍(jun) 夏侯駿,更在一月之內(nei) 三次奏劾梁王司馬肜。
四年後,氐人舉(ju) 兵進犯中原。朝廷下詔命周處為(wei) 先鋒,受梁王司馬肜、安西將軍(jun) 夏侯駿節製。曾被周處彈劾的司馬肜與(yu) 夏侯駿懷恨在心,僅(jin) 撥與(yu) 周處五千兵馬,令其先行攻打叛軍(jun) 。周處身先士卒,與(yu) 七萬(wan) 敵軍(jun) 苦戰,但最終因弓矢耗盡、孤立無援,奮力苦戰而死。
周處文化研究會(hui) 會(hui) 長周偉(wei) :
周處的死是很悲壯的。司馬肜和夏侯駿不懷好意,這幾乎是公開的秘密。戰場上孤軍(jun) 無援的時候,有人勸他暫時撤兵,他拒絕了。他認為(wei) 現在撤兵會(hui) 影響全軍(jun) 的士氣,他說我作為(wei) 朝廷大臣以身殉國,這有什麽(me) 不可以的呢?
周處死後,朝廷追贈他為(wei) 平西將軍(jun) 、清流亭侯,並賜予他“孝”的諡號。千餘(yu) 年來,他倍享哀榮,在南宋、元、清三次被加封為(wei) 王,得到後世極高的評價(jia) 。《晉書(shu) ·周處傳(chuan) 》中稱讚周處“克己厲精,朝聞夕改,輕生重義(yi) ,徇國亡軀,可謂誌節之士也”。
宜興(xing) 市檔案局副局長宗偉(wei) 方:
周處史稱周孝侯,“孝”是晉朝給他的諡號。這個(ge) “孝”和我們(men) 今天通常理解的孝順的“孝”不太一樣。諡法雲(yun) ,執德不回曰孝。孝就是義(yi) 無反顧地踐行美德,這是一個(ge) 很高的評價(jia) ,也是對周處一生最好的一個(ge) 總結。周處的美德就在於(yu) 他少時能幡然醒悟、改過自新,在為(wei) 官的時候能體(ti) 恤民情、剛正不阿,最後在國家危亡的時候他能挺身而出,為(wei) 國捐軀。
宜興(xing) 城內(nei) 的周王廟,又稱英烈廟、周孝侯廟,是為(wei) 祭祀周處而建的專(zhuan) 祠。該廟始創於(yu) 晉元康九年(299年),之後曆朝均曾修繕。廟內(nei) 除供奉周處神像外,還保存著唐、宋、元、明、清曆代歌頌周處事跡的碑刻18通,其中尤以唐元和六年(811年)由陸機撰文、王羲之書(shu) 寫(xie) 的雙龍穿孔碑《平西將軍(jun) 周府君碑》最為(wei) 珍貴。
周王廟戲樓
千年以來,這位“陽羨第一人物”受到曆朝百姓尊崇,而“周處自新”的故事也被一次次改編為(wei) 小說、戲劇,長盛不衰。周處的故事也因走進中小學語文課堂而為(wei) 人所熟知。
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hui) 主席章劍華:
周處是中國古代的一個(ge) 英雄人物,他有許多的著作和故事,流傳(chuan) 下來最主要的是一個(ge) “周處除三害”的故事。這雖然是一個(ge) 小故事,但是體(ti) 現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和中華傳(chuan) 統美德,也就是聞過自新、聞過則改、為(wei) 民除害、惠澤桑梓。我認為(wei) 這種精神到現在還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勤儉(jian) 、謙和、公平、正直”,這16字家訓既是周處精神的核心內(nei) 涵,也成為(wei) 了周氏後人安身立世的準則。
西晉末年,政治動蕩,江東(dong) 多次發生叛亂(luan) 。周處長子周玘三次帶領族人起兵平叛,安定江南。晉室為(wei) 褒獎周玘及族人“三興(xing) 義(yi) 兵”之舉(ju) ,封周氏兄弟侯爵並置陽羨、國山、臨(lin) 津、義(yi) 鄉(xiang) 四縣為(wei) 義(yi) 興(xing) 郡,這也是後世“宜興(xing) ”名稱的由來。一門五侯、四代英傑,一時間,宜興(xing) 周氏“族之盛不獨江南而且足以擎天下”。
南宋初年,宜興(xing) 周氏又湧現了一位剛正不阿的大臣周葵。宋高宗年間,周葵先後擔任了監察禦史、殿中侍禦史等職,專(zhuan) 司監察之職。與(yu) 曾任此職的先祖周處一樣,周葵上任僅(jin) 兩(liang) 個(ge) 月,便勇於(yu) 揭露腐朽,他認為(wei) “小過不改,罪過日深,豈能保全?”
秦檜任宰相時曾想拉攏周葵,許他以高官,周葵不願與(yu) 其同流合汙,遂一路被貶,直到秦檜死後才複官。
周處文化研究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周聖華:
周氏家訓裏講要“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曆代祖訓中也有“正心術、慎交遊、端趨正”之語,就是教導周氏子孫要保持內(nei) 心的正直,忠於(yu) 國家、忠於(yu) 信仰,不能與(yu) 奸人同流合汙。從(cong) 周處到周葵,都很好地反映了這一點。
“蘭(lan) 室鮑肆,久而相忘;水淡醴甘,迥焉各別。故君子同人不苟,取友必端……”
“天地正氣,人生最靈。維綱植紀,濟弱扶傾(qing) ……”
祖先的教導、家族的訓誡,指引著宜興(xing) 周氏子孫忠孝傳(chuan) 家、清白立世。
周家楣,周氏子孫的一位傑出代表,光緒四年(1878年)任順天府尹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他在處理涉外事務時不過激、不遷就,不卑不亢、力持國體(ti) ,既堅持原則又有靈活性,妥善處理了政務,維護了國家主權與(yu) 尊嚴(yan) 。
周家楣玄孫周炎:
周家楣是晚清的一位能臣,他在任上為(wei) 國家和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他去世後,宜興(xing) 百姓集資將他在北京珠市口校營胡同的故居擴建為(wei) 宜興(xing) 會(hui) 館新館,用以接待進京趕考的宜興(xing) 學子。這些都可以說明當地百姓對周家楣的功績非常認可。
近代,宜興(xing) 周氏更是人才輩出。中國近代力學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學原校長周培源,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拚音之父”周有光,工程院院士、岩土工程專(zhuan) 家周鏡等都是宜興(xing) 周氏子孫的傑出代表。
遺戒諄諄,薪火相傳(chuan) 。在傳(chuan) 承了一千七百餘(yu) 年之後,以“孝悌忠信、執德不回”為(wei) 核心的家訓精神已經根植於(yu) 周氏子孫血脈之中,嚴(yan) 遵恪守,經久流傳(chuan) 。
周處生平事跡陳列館
●宜興(xing) 周氏家訓摘編
敦本源
事關(guan) 祖先,殫心竭力;禮虔祀典,必躬必親(qin) 。手澤存焉,尚有遺編稿簡;桑梓敬止,矧夫舊宅先疇。孺慕終身,猶如一日;親(qin) 屬分體(ti) ,總是一人。是以孝子隱痛乎莪蒿①,三牲不易夫菽水②。
——摘自“宗訓十二條”
【注釋】
①莪蒿(é hāo):俗稱“抱娘蒿”,抱根叢(cong) 生,像孩童粘連著父母狀。
②菽水:豆與(yu) 水。指所食唯豆和水,形容生活清苦。語出《禮記·檀弓下》:“子路曰:‘傷(shang) 哉!貧也!生無以為(wei) 養(yang) ,死無以為(wei) 禮也。’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謂之孝。’”後常以“菽水”指晚輩對長輩的供養(yang) 。
【譯文】
關(guan) 係到祖宗的事情,應當竭盡心力;祭祀祖先的儀(yi) 式典禮,務必親(qin) 力親(qin) 為(wei) 。先人們(men) 雖然故去,但留下一些書(shu) 劄手稿,還有一些散佚的典籍;對待沒有利害關(guan) 係的鄉(xiang) 親(qin) 父老尚且尊敬,何況先人還留下房屋、田地。孝敬父母一生,數十年如一日;親(qin) 屬各有個(ge) 體(ti) ,但實際上是一個(ge) 人。因此,孝子看到莪蒿心中會(hui) 隱隱哀痛,孝敬父母不在物質多寡,尤須誠心誠意。
人賴父母,方有此身。生我鞠①我,萬(wan) 苦千辛。所好所惡,曲體(ti) ②親(qin) 心。忤逆不孝,天地罪人。訓爾子孫,佩此孝箴。
——摘自“家誡八箴”
【注釋】
①鞠:養(yang) 育。
②曲體(ti) :深入體(ti) 察。
【譯文】
每個(ge) 人都是依靠父母才來到這個(ge) 世界,父母生我養(yang) 我經受了很多艱難困苦。要深入體(ti) 察父母的心以了解他們(men) 的好惡。不孝順父母就是天地間的罪人,告誡子孫們(men) 要把孝道牢記於(yu) 心。
尚廉儉(jian)
廉有分辨,取予公平。萬(wan) 鍾一介①,務要分明。取必以義(yi) ,予亦毋輕。顯防恥辱,幽戒神明。訓爾子孫,佩此廉箴。
——摘自“家誡八箴”
【注釋】
①萬(wan) 鍾一介:萬(wan) 鍾,指優(you) 厚的俸祿;一介,指微小的事物。這裏形容多與(yu) 少。
【譯文】
正直清廉自有分說辨別,收受和給予要公正公平。無論數量多少,都要清楚明白。獲取要符合道義(yi) ,施予切忌輕慢。人前要防止聲譽受到損害,人後也應當知道舉(ju) 頭三尺有神明,避免做出出格的事。告誡子孫們(men) 要常懷正直廉潔之心。
盤中糝粒,須知血汗博來;廚下眾(zhong) 生,盡向刀砧死去。留有餘(yu) 以惜福,充不忍以存仁。莫待無時悔有時,常將有日思無日。
——摘自“宗訓十二條”
【譯文】
盤子中的米粒,要知道是通過辛勤勞動得來的;廚房裏的牲禽,都在刀砧下死去。節省食物,珍惜福澤,少吃牲禽之肉,保存仁愛之心。不要等到食物短缺的時侯,才後悔自己當初太浪費了,在食物充裕的時候要經常思慮將來匱乏的日子。
訓子孫
教子必從(cong) 嬰兒(er) ,習(xi) 未成則易化;啟蒙無如誘掖①,功不勞而倍收。《書(shu) 》稱“教在寬”,《易》曰“蒙養(yang) ”,孔門“善誘循循”,良有以也。然館課固校乎,藝文而變化尤先於(yu) 氣質。未有德性醇良、器識宏遠而業(ye) 不進、學不成者也。
——摘自“宗訓十二條”
【注釋】
①誘掖:引導和扶持。
【譯文】
教育孩子必須從(cong) 嬰兒(er) 時期開始,這時習(xi) 性尚未養(yang) 成,容易培養(yang) ;啟蒙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引導扶持,這樣會(hui)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尚書(shu) 》稱“教育應當寬緩不苛責”,《易經》講“蒙童時代就應該進行教養(yang) ”,孔子說“善於(yu) 有步驟地引導、教育人”,這確實很有道理。然而私塾教育原本就屬於(yu) 學校教育,學習(xi) 的文化知識富於(yu) 變化,特別需要有優(you) 良的學習(xi) 品質。從(cong) 來沒有道德品性醇良、器量見識宏遠的人而學習(xi) 不長進、學業(ye) 無所成的。
樂(le) 施予
人或啟齒而求,勿令素手而返。隨力以給,我無責償(chang) 之心……至於(yu) 經驗良方,隨力製丸以施,非敢市德,聊以賑貧,曷計損己幾何,且喜慊心不少。
——摘自“宗訓十二條”
【譯文】
別人有時開口相求,不要讓人家空手而歸。盡自己的力量能給多少就給多少,我沒有要求他償(chang) 還的想法……至於(yu) 醫藥上有效的處方,應當盡力製成藥丸廣為(wei) 布施。這樣做並非為(wei) 了換取聲譽,隻不過是想救濟窮困之人,哪裏會(hui) 計較自己損失多少,反而會(hui) 因為(wei) 內(nei) 心滿足而感到高興(xing) 。
天地正氣,人生最靈。維綱植紀,濟弱扶傾(qing) 。生前樹績,歿後留馨。依阿淟涊①,何以為(wei) 人。訓爾子孫,佩此節箴。
——摘自“家誡八箴”
【注釋】
①淟涊(tiǎn niǎn):汙濁。
【譯文】
天地間充盈浩然正氣,人的存在最富靈氣。要自覺維護遵守綱常法紀,周濟和幫扶貧窮困難的人。生前多行善事,身後也能留下美名。而逢迎汙濁,怎麽(me) 能算是人呢?告誡子孫們(men) 要常做節義(yi) 之事。
慎交遊
蘭(lan) 室鮑肆,久而相忘;水淡醴甘,迥焉各別。故君子同人不苟,取友必端。
——摘自“宗訓十二條”
【譯文】
芳香高雅的居室和賣鹹魚的店鋪,待久了都會(hui) 忘記其中的香味或臭味;水味淡、甜酒甜,迥然不同。所以君子尋求誌同道合的朋友須十分謹慎、不能馬虎,選擇朋友一定要品行端正。
周王廟內(nei) 碑廊
●專(zhuan) 家觀點
敬畏規矩有過即改
周克家(宜興(xing) 周處文化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
縱觀中國曆史,那些曾經顯赫的世家巨族,有的如曇花一現,早已銷聲匿跡;有的如流星隕落,從(cong) 此星光不再;也有的榮衰興(xing) 敗,幾度起落,卻依然光彩奪目。大浪淘沙而能經久不衰者,究其原因,優(you) 良淳正、敦實嚴(yan) 格的族風家規才是根本。所謂家道維新,必本世德;氏族久遠,必係禮數。根深才能葉茂,土肥才能苗壯!
宜興(xing) 周氏,盛於(yu) 晉朝,為(wei) 當時江左大族。孝侯公周處(國山周氏三世祖)更是名聲顯赫,其改惡修善的事跡廣為(wei) 流傳(chuan) ,《晉書(shu) ·周處傳(chuan) 》稱讚他“克己厲精,朝聞夕改,輕生重義(yi) ,徇國亡軀,可謂誌節之士也”。他典範的行為(wei) 和留下的十六字祖訓“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勤儉(jian) 、謙和、公平、正直”為(wei) 宜興(xing) 周氏的家風定了基調,後世子孫始終以他為(wei) 榜樣,正身處世、直道而行,不斷踐行和豐(feng) 富周氏家訓族規。周處曾孫周洪(六世)撰“誡子碑”文,強調子孫應以耕讀傳(chuan) 家。南北朝鎮北司馬周山圖(十二世)續修家乘,唐朝湖州司士拾遺公周良玉(二十五世)為(wei) 孝侯建廟立碑,宋朝資政殿大學士周葵(四十二世)修葺孝侯祠,元朝繩武公周紹先(四十七世)率族眾(zhong) 誓死保衛周墓墩,還有清朝周家楣(六十五世)主持修葺南京周處讀書(shu) 台,樁樁件件孝義(yi) 之舉(ju) 體(ti) 現了後人對於(yu) 先祖的追崇,也彰顯了世家望族對於(yu) 規矩的敬畏。現今宜興(xing) 周氏有宗規20條,複增宗訓12條,家誡8箴,並列祠課規條16條,考試給賞條例12條,又製定了冠禮、婚禮、喪(sang) 禮、立嗣禮、祭禮及服製禮儀(yi) 等禮製規範,要求世代子孫口誦心維,遵而行之。
傳(chuan) 統社會(hui) 家國同構,謀國以忠成為(wei) 考驗族風家規的試金石。宜興(xing) 周氏始遷祖周賓定居東(dong) 吳,盡心奉國;二世祖周魴“斷發賺曹休”,膽識過人;及至周處為(wei) 民“除三害”、為(wei) 國死疆場,其子周玘“三興(xing) 義(yi) 兵”,安定江南,周氏一連“四代英傑”,聲名煊赫。後繼者亦代不乏人,唐代有禦史公周諒(二十四世)、宋代有資政殿大學士周葵(四十二世)、明代有工部尚書(shu) 周鼎(五十七世)……他們(men) 在職在位期間皆能清正廉潔,以民為(wei) 本,以國為(wei) 重,憂天下而舍小家,為(wei) 官一任,造福一方。
傳(chuan) 承離不開良好的教育,宜興(xing) 周氏家族非常重視文化教育,孝侯公周處就是最好的榜樣。他在“除三害”後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轉而勵誌向學,矢誌篤行。他拜師求學,朝聞夕改,最後不僅(jin) 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為(wei) ,也在文學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寫(xie) 成《默語》《吳書(shu) 》《陽羨風土記》等書(shu) 。他兼擅文武,德才雙馨的形象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子孫,周氏族人十分重視對後代的教育培養(yang) ,重視人才,並把它落實到族規家訓中。宗規中“端趨正”“擇師傅”“慎交遊”等都在探討適當的教育方式以及營造良好教育環境的必要性。近代以來,與(yu) 時俱進的教育思想又讓周氏族人在現代學科各領域建樹頗多,如語言學家周有光、物理學家周培源、岩土工程專(zhuan) 家周鏡等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懂禮儀(yi) 、知廉恥是立身立人之根本。古語雲(yun) “知恥而後勇”“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正因為(wei) 朝聞夕改,周處才實現了人生的華麗(li) 轉身,他的人生才變得更有意義(yi) 、更有價(jia) 值、更加精彩。人難免會(hui) 犯錯,關(guan) 鍵是知錯能改,立行立改。能克服自身弱點,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理應受到尊重。
雖然改過向善沒有形成正式的書(shu) 麵家規,但先祖周處留下的這一精神遺產(chan) 早已嵌入周氏家訓的精神內(nei) 核。正因為(wei) 朝聞夕改、不憚糾錯,周處及其後人才能在一點一滴的改變中不斷突破自己,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在為(wei) 他人謀福祉的同時實現自身的人生價(jia) 值。
責任編輯:柳君
【上一篇】【章毅】撥開紛繁事象,看到怎樣的理學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